现实十分残酷,老年人迈向“互联网+”之路上有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网上理财到网上购物,再到手机打车等,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变得越来越便捷。尽管互联网的浪潮席卷全球,对于广大中老年群体来说,“互联网+”仍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他们难以充分享受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红利。
虽然有一些老人能够使用微信聊天等简单功能,但当涉及到网银注册、移动支付、连接WIFI、银行卡绑定等更为复杂的操作时,他们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甚至望而却步。通过记者的深入调查,发现这一现象的背后,除了需要家人的引导,社会和社区也要给予中老年群体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许多中老年人在尝试接触互联网时,都遇到过类似的困境。一位老人坦言,儿子曾经教过他如何使用,但自己操作时常常搞不清状况,也不敢轻易尝试。当谈及网络购物、网络支付以及手机银行等涉及财务功能的APP时,大多数老人都表现出谨慎甚至担忧的态度,担心自己会被骗。
也有一些中老年人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如那位81岁的赵爷爷。他不仅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还能玩转微信。他的改变始于一年前的一次“触网”,从此便深陷其中。女儿经常带团出国,担心父亲的生活,赵爷爷便通过微信发送午餐照片给女儿报平安。现在,他不仅能熟练使用微信聊天,还能理解并运用一些新潮的网络词汇。
像陈阿姨这样的老人仍然占大多数。她们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银行渠道进行理财,对于网上理财和网银操作持有一种观望和担忧的态度。银行经理也坦言,许多老年客户对互联网金融的虚拟世界存在疑虑,要想让他们接受并融入其中并不容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家人的引导和支持外,社区和社会也应该为中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指导。移动互联网产业也需要考虑如何为中老年人量身定制更简便、易操作的产品和服务。毕竟,互联网不应只是年轻人的专属,中老年人也应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乐趣。深入了解陈阿姨的故事后,我们发现她面临的困境并非个案。像她这样的老年人,在如今数字化浪潮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陈阿姨对于淘宝、滴滴等软件的了解仅限于听闻,但实际操作对她来说却是个难题。她提到担心风险,不敢轻易尝试,这其实是许多老年人在面对新技术时的共同顾虑。而除了对移动支付的恐惧,长者们还面临着其他的技术难题。
不少长者都向社工廖姑娘诉说过类似的苦恼。他们虽然拥有价值不菲的智能手机,却往往只会基础操作,如打电话、拍照等。在海珠区海幢街的社区中心,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当这些长者们尝试向子女请教时,往往因为“不耐烦”而得不到详尽的解答。
当记者走访多个街道和社区时,发现这种情况在65岁以上的长者中十分普遍。超过七成的受访长者都表示自己在使用智能手机上遇到了困难。这其中,赵爷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由于年轻时学习的拼音与现代拼音方案不同,无法熟练使用拼音输入法,除了打电话外,其他手机功能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
除此之外,长者们在面对数字化生活时还面临着其他挑战。如智能手机的复杂性和移动支付的担忧。智能手机的操作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并不容易,手机的屏幕、字体大小、操作方式都可能成为他们面临的难题。而移动支付的普及也让许多老年人感到不安,他们担心被诈骗,因此不敢轻易尝试。
在数字化浪潮中,我们不能忽视老年人的需求。他们也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但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指导。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协助,让他们在数字化生活中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关怀。这样,他们才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在数字化浪潮中,智能手机的普及已成为一种趋势。一些人已经能够轻松驾驭这个高科技产品,而另一些人却在尝试使用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一位年近七旬的孙先生,虽然谈不上是“玩转”智能手机,但一年来他的进步令人赞叹。拍照、听音乐、微信聊天,这些基本功能他已经得心应手,时不时在朋友圈晒出的旅游照片,让同伴们羡慕不已。并非所有人都像孙先生这样顺利融入这个数字化的世界。
68岁的孤寡老人李姨,去年年底也购买了一台智能手机,试图赶上这股“时髦”。对她来说,手机说明书如同天书,开机后的操作更是一头雾水。她尝试向售货员请教,却遭到了冷漠的回应。无奈之下,李姨只能重新使用她的旧手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充满恐惧和不安。
尽管许多中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机时感到困惑,但他们仍然渴望学习。有益的是,广州市的一些社区正在积极采取措施,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开设培训课程,帮助长者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海珠区瑞宝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较早开展此类课程的机构之一。社工们从易入手,讲解智能手机的基本功能、拍照、听歌、上网浏览等内容。为了让长者能够理解,他们分6节课详细讲解,每节课1.5至2小时,并预留了充足的时间解答长者们的问题。
叶姨是其中的一位学员,她表示自己在开始时因为不好意思开口而学得慢,但社工们的热情与耐心让她感到温暖。在第一期课程成功后,瑞宝家综包组一相继开设了更多课程,并编写了一本小册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如何使用智能手机。为了推广小册子,编写团队的长者们还排演了舞台剧,在春节文艺汇演上演出,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尽管智能手机在中老年人群中的普及率逐渐提高,但专业老人智能手机的产业前景却并不乐观。2014年的全球手机销量调研报告显示,智能手机已成为主流。但林伟认为,虽然银发族市场广阔,但现有的“老人智能手机”并不理想。他分析了市面上的两类产品,一类是简单改造的普通智能手机,另一类是加入健康管理功能的智能手机。他认为这两类产品都存在一些问题,不符合老人的真实需求。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需求的不断变化,专业老人智能手机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创新产品出现,真正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也希望更多的社区能够开设培训课程,帮助老年人融入这个数字化的世界,让他们不再被信息技术变革所抛弃。在探讨老年人智能手机的议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个难题:努力付出与结果满意之间的微妙平衡。老人们往往宁愿选择使用普通的智能手机,哪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麻烦。这一现象背后的深意值得深思。
林伟先生对此持坦诚的态度,他表示对当前老人智能手机市场持保留意见。他并不看好单纯为了老年人生产定制的智能手机的做法,而是更倾向于在普通智能手机软件上进行改进和创新。林伟先生提出,软件厂商可以研发出“老年版rom”或“老年版APP”,为老年群体提供真正贴心且实用的功能。这种创新模式将智能手机与老年用户需求紧密结合,既保留了智能手机的通用性,又满足了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他认为,智能功能的开发应该紧密围绕老年人的刚需展开。除了字体放大和音量调节这些基础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融入更多针对老年人需求的应用。例如,防止走失的GPS定位功能、监测跌倒的紧急求助功能以及慢性病管理的健康提醒功能等。这些功能的加入将使智能手机成为老年人的生活助手,帮助他们更好地享受生活。
林伟先生还指出,互联网与银发族市场的结合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方向,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前景广阔,但现实仍然充满挑战。他强调,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创新,才能推动这一市场的进步。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机遇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不懈追求。
老年人的智能手机需求是一个既具挑战又充满机遇的议题。只有在深入理解老年人的需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市场的繁荣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