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窟的历史简介
吴哥窟——历史的丰碑与艺术的瑰宝
一、建造背景与核心功能
在柬埔寨的历史长河中,吴哥窟作为吴哥王朝鼎盛时期的标志性建筑,于公元1113年由苏利耶跋摩二世国王下令兴建。历时三十余年,这座供奉印度教主神毗湿奴的神殿于公元1150年竣工。其梵语原名“Vrah Vishnulok”,寓意着毗湿奴的神圣居所。在我国古籍中,它被称为“桑香佛舍”,不仅承载着宗教祭祀的重要功能,也是苏利耶跋摩二世国王骨灰的埋葬之地。
二、建筑与艺术成就
这座宏伟的建筑占地约162.6平方公里,融合了印度教和佛教元素,展现了高棉古典建筑的魅力。主体建筑由三层方形基坛、回廊和中央五座宝塔构成,其对称的布局和精细的浮雕令人叹为观止。而寺庙墙壁上的浮雕更是精湛无比,刻画了3000余尊飞天舞者及印度教神话场景,展现了12世纪高棉社会的宗教与生活图景。中央的五座佛塔象征着须弥山,其独特的造型也成为了柬埔寨国旗的图案。
三、兴衰历程与再发现
随着时间的流逝,吴哥王朝在公元802年至1431年间统治了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吴哥窟作为都城的核心,曾一度繁荣辉煌。随着宗教的转变和暹罗的入侵,吴哥窟逐渐荒废,被茂密的丛林所掩埋。幸运的是,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博物学家亨利·穆奥重新发现了这座被遗忘的古迹,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四、现代保护与地位
吴哥窟的珍贵价值得到了全球的认可。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柬埔寨的国宝级文化遗产,吴哥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近年来,全球多个国家的专家参与了修复工程,以保护其独特的建筑和艺术价值。至今,吴哥窟仍是东南亚最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每年吸引着超过200万游客前来参观,见证了其在现代社会的持续影响力和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