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能够获得支持 姜维北伐为什么会人人
关于北伐的争议:为何人人反对?
北伐,这一历史性的战略行动,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被大众所关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可能都支持北伐的理念和精神,但为什么在实际操作中,反对声却如潮水般涌现呢?这其中的原因又在哪里?
说到北伐,我们不能不提及姜维,这位作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深得诸葛亮的赏识。在诸葛亮离世后,他扛起了北伐的大旗,决心与敌人决一死战。姜维的北伐之路并不顺畅。他先后进行了六次北伐,但结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六次出征,六次失败,留下的只是一地鸡毛。这样的结果使得蜀国上下怨声载道,国内的反战情绪空前高涨。
这其中,诸葛亮的后人,也就是他的儿子诸葛瞻,原本应该支持这位接班人的。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诸葛瞻不仅不支持姜维,还公开指责他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他甚至主张剥夺姜维的兵权。姜维在失败后回国,面对的是国内疲惫的状态。他上表请求让自己担任刺史,但诸葛瞻等人仍不满足,还要夺取他的兵权。
有人批评姜维不应该继续进行北伐,认为他穷兵黩武,耗空了国家的实力。确实,古代战争需要国力与军队的支持。蜀国人口不到百万,兵力不足10万,而魏国则有430万人口和40万兵力。10万对40万,无异于以卵击石。
我们必须注意到,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有着本质的区别。诸葛亮的北伐是以攻为守,试探性的。他的目的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团结内部力量,以攻为守,化被动为主动,同时保存实力,绝不冒险。而姜维的北伐则更倾向于冒险型,他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家的承受能力和与敌国的实力差距,一味地发动战争,且频率过高。一年一次的战争频率,让百姓如何承受得起?
人们反对的不是北伐的初衷和精神,而是反对那种不顾实际、冒险式的北伐行为。在战争中,我们必须理智地看待问题,考虑到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百姓的承受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北伐的目标,为国家带来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