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一句一翻译
网络知识 2025-04-11 11:22www.168986.cn长沙seo优化
褒禅山亦名华山之游记
昔日,我曾踏足于褒禅山,此山亦被人们尊称为华山。
传闻唐代高僧慧褒大师初至此地,观其山水之秀色,遂结庐定居于此,终其一生,亦葬于此地。后人感念其功德,将山名改为褒禅山。今日所称的慧空禅院,正是慧褒大师生前修行与身后安息之地。
此山之中,有一华山洞,距离禅院东行五里之遥。因位于华山之南,故得其名。洞前石碑斑驳,离洞百余步之遥,有一碑石横卧于道旁,其上的文字因岁月侵蚀已模糊不清。“花山”二字尚可辨识。今人常将“华”读作“华实”的“华”,然此实为音谬,乃是对古人智慧的误解。
山脚下地势开阔,有清泉汩汩涌出,此处游人如织,题字刻石众多,被称为前洞。沿着山路向上攀登五六里,便到达一个幽深的洞穴。此洞寒气逼人,其中,乐趣无穷。洞穴深处,即使好游者亦难以穷尽,故称之为后洞。
一日,我与四人持火把后洞。越往深处行进,道路越艰险,然而景色愈发奇丽。有人因疲惫欲出,言:“不出,火且尽。”众人遂与之俱出。我们到达之处,尚不及好游者的十分之一。然而观洞壁题字,可见来者已少。当时我体力尚可,火把明亮,足以照明前路。
出洞后,有人责备提议退出者,我也后悔盲从。于是深有感慨,古人观察天地万物,常能有所领悟。平坦近便之处,游人如织;而艰险偏远之地,至者寥寥。世间奇绝壮丽的景象,常在于险远之处。若已竭尽全力仍未能到达,便无需后悔。这是我此次游山的感悟。
望着那倒伏的石碑,我感叹古籍的不完整留存,这使我悲从中来。这也使我明白,治学之人必须深入思考、审慎取舍。每一个决策与选择都关乎知识的传承与理解。此次游褒禅山,不仅让我领略了自然的奇绝景色,更让我对人生、学问有了更深的体悟。
上一篇: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