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军营里供人取乐的
一、身份起源
在古代,有一类特殊的女性群体,她们被称为“营妓”。这一称谓主要源自对犯重罪者的家属的处罚。在“连坐”制度下,女性亲属往往因此受到牵连,被充作营妓,随军长期驻扎。她们的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尤为凄凉。
另一类群体,则是战俘与掠夺人口。在游牧民族政权如十六国时期的北方部族中,战争俘获的汉族女性常被视为“两脚羊”,除了作为备用军粮,还要承受身心的双重压迫。宋金战争期间,金兵掳掠宋朝妇女的现象,更是被历史明确地记载下来。
二、职能与困境
营妓的职能范围广泛,她们往往是军队泄欲的工具,承受集体性暴力,部分因反抗而惨遭虐杀。她们还需承担洗衣、炊事等杂役,甚至被强迫参与军事运输。少数具备歌舞技艺的营妓,还可能在军中宴饮时提供娱乐,如唐代教坊制度下的乐籍女子,就被编入军营进行表演。
营妓的生存困境却极为严峻。高强度的性剥削导致她们普遍疾病缠身,寿命短暂。怀孕者可能因忌讳而遭遗弃或灭口。她们的人格尊严被彻底摧毁,被视作“消耗性物资”,死后尸体甚至遭到随意抛掷。
历史上,各代政权通过法律将营妓制度合法化,如隋唐的乐籍制度、宋代的营妓制度等,形成了对她们的系统性人身控制。
三、文学反映
现代网络文学中,涉及营妓题材的作品屡见不鲜,如《我是军营里供人取乐的》等。这些作品通过虚构叙事,折射历史上的性别压迫与创伤。其章节标题如“效忠”“战术”等,暗示了个体命运与战争机器的冲突。这类创作客观上引发了公众对古代性别压迫的再审视,提醒人们关注历史中的这段阴影。但需要注意的是,艺术加工与史实之间应有明确的边界。
这些营妓的命运,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性的悲剧。通过对这一群体的深入了解,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性别平等与尊重的重要性,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