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杀了马谡,为何刘备没有追究呢?
《三国演义》中留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和故事,其中有一位人物,在逝去后仍以其名声传颂千古。这位人物,在公元225年的蜀汉起义中崭露头角。当诸葛亮挥兵反抗时,他透露了一个智谋计划给诸葛亮,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理念。诸葛亮听后大为赞赏,于是有了著名的“七擒孟获”的传奇故事。后来,当诸葛亮南征归来后,他继位并率领大军挑战诸葛亮。正是此人巧妙地运用反间计,使得曹睿被困,司马懿被贬为草人。
这位人物就是马谡。命运多舛的马谡在失去街亭时被诸葛亮处死。在《三国演义》中,马谡最终在狱中丧命。马谡的死让诸葛亮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智囊,这也间接导致了诸葛亮后来的北伐失败。刘备在托孤给诸葛亮时,曾告诫他:“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当时司马懿带领的军队人数远远超过马谡。面对如此悬殊的军事力量对比,马谡在山上设村的方式似乎并不明智。那么,他的战术究竟有何缺陷呢?面对强大的敌人,这样的战术是否可行呢?显然,马谡所面对的形势十分严峻。
关于马谡被杀的战术问题,主要责任应归咎于诸葛亮。他对形势的错误估计是关键。任何战争都有胜败之分,如果说马谡一败涂地,那么诸葛亮的七次北伐同样失败。一次失败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些策略,有时命运的力量也是无法抗拒的。
不能单纯怪罪马谡、诸葛亮或司马懿失去了街亭。一开始,马谡曾听从王平的建议,但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有偏差。不幸的是,马谡违反了军令。与马谡不同,他被其兄长包庇。当时以诸葛亮为首的东州政权内部存在意见分歧。马谡之死并非单纯因为战术失误,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后来的战斗中,诸葛亮曾感慨道:“我遍观天下,无人能教。”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的才华和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如果马谡不死,或许他真有可能接替诸葛亮的重任。但历史没有如果,古今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马谡虽逝,但他的智慧和勇气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