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很器重姜维,为何他没把兵权交给姜维呢
在首次北伐战争中,蜀汉的伟大领袖诸葛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包括成功归降蜀汉的壮举。他对姜维寄予厚望,短短数年内连续提拔三级,表现出对其深厚的信任。在诸葛亮离世之际,他为何选择将撤军大权交给杨仪而非备受器重的姜维呢?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深意?
姜维无疑是孔明在军事领域的接班人。孔明将这位杰出的军事天才姜维视为继承自己军事智慧的重要人选。姜维也没有辜负孔明的期望,多次北伐中原,屡战屡胜。即使到了蜀国灭亡之际,他仍利用魏将钟会的反叛意图,企图复国,虽然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忠诚与智勇令人敬佩。
姜维是诸葛亮器重的人,这一点无可置疑。这种器重仅限于军事战略和战术层面。在诸葛亮的内心深处,姜维只是军事领域的杰出人才,而非能够定国安邦的领袖之才。在诸葛亮看来,兵权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最高机关,只有能够掌控或影响国家局势的人才能够拥有这种权力。
当诸葛亮临终时,他的身边只有杨仪,而费祎和蒋琬等重臣并未在身边。诸葛亮明白杨仪虽然心胸狭窄,不堪重任,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是最佳的过渡人选。由于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选蒋琬及费祎不在身边,诸葛亮只好传位给杨仪。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准备除掉魏延。有了杨仪的协助,费袆和蒋宛都会听从他的指挥,这样除掉魏延就会容易得多。虽然关于魏延是否真的会谋反没有确凿的史实依据,只是诸葛亮的猜测和怀疑。而传说中关于魏延吹熄诸葛亮病中的寿灯的故事只是演义而已。实质上,诸葛亮选择杨仪交权的原因在于此。
在诸葛亮去世后,他成功地除去了魏延,并按照诸葛亮的计划,以诸葛亮仍在的假象暗中成功撤军。这一切都说明了诸葛亮的智慧安排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从而赢得了后人的高度赞扬。尽管杨仪在诸葛亮去世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姜维在军事领域的杰出贡献。两位英才在蜀汉的历史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