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的时候,为何他的政敌李严反而最伤心
在公元234年,一代名臣在五丈原黯然星落,蜀汉举国陷入悲痛之中。与此远离朝堂的梓潼,亦有一位人物因诸葛亮的逝世而悲伤过度,最终因病离世。他既不是诸葛亮的亲人,也未受过诸葛亮的直接恩惠,相反,他曾是诸葛亮政治上的最大对手——李严。
诸葛亮的逝去,似乎并未按照常理出牌,最大的受益者应是李严。诸葛亮的死讯传来,李严并未流露出大仇得报的喜悦,反而悲痛欲绝。难道他对诸葛亮的情感超越了政见之争吗?抑或是他内心的豁达超越了世俗的恩怨?
答案并非如此简单明了。《志》中详细记载了他的心境:“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此时的李严已被流放到梓潼三年之久,从蜀汉的主政大臣宝座上跌落,成为平民。他一直等待诸葛亮的回心转意,但等来的却是对方逝去的噩耗。他的悲痛并非源于对诸葛亮的尊重与不舍,而是自己无法重返朝堂、重获启用的绝望。
为何李严觉得无法再受到朝廷的启用呢?原因或许在于他是诸葛亮亲自下令贬黜的。诸葛亮在蜀汉的影响力巨大,没有诸葛亮的许可,后人不敢轻易跨越这条禁线。诸葛亮逝世后,他所提拔的蒋琬等人迅速掌握了朝中大权,继续完成诸葛亮未竟的北伐事业。李严与诸葛亮在是否北伐上存在分歧,因此更难以得到蒋琬等人的支持。
李严明白这个现实,因此诸葛亮死后他的绝望情绪达到了顶点,最终因病离世。通过李严的死,我们可以窥见他性格中的阴暗与小气。曾被刘备委以重任、得到诸葛亮高度评价的辅政大臣,最终却因为无法继续做官而激愤致死,这种心态令人深感叹息。
在此,笔者祝愿大家新的一年元旦快乐,新的开始,大家都能得偿所愿。让我们铭记历史,也铭记李严这位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权力与情感的交织,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