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不断搅局O2O混战 何时才罢手?
如果说前两年是O2O创业的爆发期,那么今年尤其下半年O2O则完全进入退烧期,每一天都有一大批O2O企业英勇牺牲掉。今年开始,滴滴与快车、58同城与赶集、美团与大众点评,再到最近的携程与去哪儿相继放弃之前的仇敌恩怨,采取合作并购成立一家更大的公司。
这一现象级的局面出现,第一是由资本家大佬们的背后操控,第二是中国O2O市场特意的行为。前者很好理解,至于后者完全是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中国消费者往往对品牌的认同感会比较强烈,所以在市场中,也会特意选择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进行消费,这样以来,那些小型公司若没有拿得出手的业务体系或出色的产品体验,那么长此以往,小型公司的市场空间就会逐渐被大型公司挤压。
所以,如今在中国做O2O确实会困难许多,各行业的老大与老二纷纷抱团合并,一来减少内耗,二来逼走同行业的其他小兵小将,从而完全占据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尤其说今年是O2O的退烧期,还不如说是O2O的混战期,有一定资金实力、技术更全面的企业会快速站好位置,在所谓的O2O寒冬来临之际,安全度过。
但我们仔细,就会发现在这混战中,每一场景都都有BAT的踪迹,按常理来说,BAT的传统优势在于互联网,它们主要占据着线上庞大的入口流量。它们现在也在O2O中抢夺市场,目的除了有挑选性地亲历亲为,更多是以合作心态向产业链延伸。但从侧面来看,也是它们远大的战略眼光的表现,未来的互联网会朝着线上与线下更加融合的姿态发展。
BAT代表着中国最领先的互联网思维,所谓互联网思维,它强调免费、强调极致的用户体验、强调羊毛出在猪身上、强调后向收费等等,更强调技术制胜、创新制胜。中国一直是互联网思维的发源地,但今年发生在互联网业的几大合并,先不说BAT在背后如何运营促成这些合并案,光是从现象来看,却是在对互联网思维理念频频作对,因为这些并购基本上都是屈从于资本意志,其结果大多是在削弱市场竞争。通过一系列的市场行为,资本快速回归到企业,企业也有更加丰厚的利润点,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却是极大的伤害。因为我们再也找不到更加实惠的折扣了。
互联网行业中的老大老二频频合并,这放在世界商业历史中也是极其少见的,但为何在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一而再三地出现,而且今年还是变本加厉地上演呢?这不是正常互联网发展的模式,而是中国特有的市场氛围以及经济导向。
BAT不断搅局O2O的市场行为,从而出现混战局面,这和它们也想在这一庞大的O2O市场占据更有利发展的位置。如此状况,从根本来说,还是在中国特有的市场行为所致。因为中国的经济体量已居全世界前列,资本的运作越来越集中,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还在不断的调整,从而在某些市场细则上还不够精准。所以若要真的要让三大巨头BAT摆手,估计也得让市场进一步规范和相关政策的及时修改完善。
关注我的微博@傲气的孤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