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条王”创业不言苦

炒作营销 2021-07-09 21:48www.168986.cn短视频营销

在九江县谈到曾高雨,很多人都不知是谁,但说起新合豆条,几乎没人说不好吃的,曾高雨就是打出新合豆条品牌的人。今年年逾五十的曾高雨,是个地道的农民,他做的豆条以色泽亮、气味香、口感软、味道美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人称“豆条王”。他的豆条加工作坊年生产豆条8万公斤,远销周边几个省,仅此一项就家庭增收10多万元,还带动周边乡亲致富。如今盖起高楼房把子女送进大学堂的曾高雨又做起了服装生意。不久前,他还特意到县SYB培训班学习,不为贷款只为学得先进的管理经验。

  做篾匠不言路途苦

  16岁那年,曾高雨到20公里外的岷山乡学做篾匠。岷山是毛竹之乡,那里做篾匠的人多。篾匠所用的工具就是大小几把刀,简单、成本低,曾高雨家穷,虽然家乡的年轻人多是学缝纫,可到服装厂去做工,一台缝纫机的钱远比几把蔑刀要贵得多,曾高雨只好做了一名蔑匠。那时,他每天早晨四五点钟起床,步行20多里山路到岷山干蔑工活,晚上回家,还挑上两张竹凉床回来卖,走山路,挑重担,每天披星戴月。年轻气盛的曾高雨暗自发誓,虽然自己做篾工,也不能比做缝纫的挣的少。

  那一年是1982年,他白天干活可挣2.5元钱,晚上挑回两张竹凉床卖了又可挣3元钱,一天可挣5.5元钱,虽然脚走起了泡,肩磨破了皮,但心里还是很高兴,因为那时在他家乡,一个农民一天能挣5.5元钱的人可不多。几年下来,他挣的钱可够他找个媳妇成个家了。

  做豆条 不怕高温蒸烫苦

  曾高雨22岁结婚。婚后大女儿出生,父亲却不幸病逝,母亲常年患病,家里还有三个小妹,一家的生活重担全落到曾高雨的头上了。为了维持生计,曾高雨带着全家人在家做起了豆腐、豆条、馒头、包子,又用做豆腐、豆条余下的下脚料豆渣养了几十头猪。他每天早上两点起床,直干到晚上10点才休息,辛勤的劳作换来了一家人的衣食无忧,子女也个个进了学堂。

  在多年的豆条加工中,曾高雨渐渐掌握了提高豆条品质的制作工艺,他做的豆条色彩越来越亮泽,口感越来越柔软,没有一点渣,产品越来越供不应求了。有几位家乡人外出打工把他的豆条带到了外省送人,人家吃后也夸奖他的豆条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曾高雨想,自己的豆条仅销售周围的几个乡村就供不应求了,大家都喜欢吃他做的豆条,何不把产量扩大,产品销售范围扩大。说干就干,他在自家后院一下子加盖了四五间作坊,请了20多人帮他一起做豆条,产品从日产几十斤一下子扩大到2000多斤,家乡的百姓看到豆条市场这么大,能挣钱,也加工起了豆条,新合人做豆条一下子出了名。

  当地政府看到了这一新兴豆制品加工业的市场前景和本地的资源优势,鼓励群众发展豆条生产,做出品牌,做大市场。曾高雨不但通过做豆条年创收十几万发了家,还带动乡里乡亲致富。多次受到九江市委、市政府、九江县委、县政府的表彰,被评为全市勤劳致富标兵和县劳动模范。

  办服装厂 虽苦犹甜

  2007年,“豆条王”曾高雨又办起了服装厂。新合是个缝纫之乡,有一半劳动力在外面做服装加工,许多人常年在外打工,不方便照顾家里,如果能在家乡服装厂打工,能照顾家里,是很多人的愿望。为了方便乡邻就业,已经把孩子送进大学堂的曾高雨拿出自己多年积蓄办个了服装厂。新合镇政府大力支持曾高雨办厂,帮助协调好厂房征地。令曾高雨更感欣慰的是,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开了家旅游公司,寄回10万元钱支持他办厂,并说他为不能出远门打工的家乡人办了件好事。经过几年的经营,“豆条王”的缝纫事业有了不少起色,可与“豆条王”的期盼还有不少差距。近年来,“豆条王”总是听周边不少有乡亲说县SYB培训班办的不错,于是萌生了到县SYB培训班学习得打算。去年他特意跑到县SYB培训班学习一段时间,为的是学习现代化的办企方法。经过学习的充实和多年的不懈打拼,曾高雨将他的服装加工厂房扩大到 2000平方米,电动缝纫机也由原来的65台增加到150台,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6.cn 狼蚁网络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