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频繁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蜀汉章武三年,一代雄主遗憾离世,不久后南中地区掀起叛乱。丞相长史王连劝诸葛亮不可轻动,只派大将前往平叛。然而诸葛亮观群臣,竟无可用之人,只得暂时作罢。
两年之后,王连亦因病辞世。诸葛亮亲自率兵出征,采用马谡之计,成功收服孟获,并获得民心。随着蜀国国力的逐渐恢复,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向后主奏明,陈述利弊,从而揭开了北伐的序幕。
自建兴六年至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虽奋勇拼搏,但收效甚微。有人质疑,诸葛亮的北伐是否只是无谓的消耗,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作为被尊为“智圣”的诸葛亮,虽有些夸大成分,但他的高超本领不容忽视。他坚持北伐,结合当时局势,原因有以下几点:
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蜀汉的正统性。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明确表示要“兴复汉室”,恢复汉室王朝的荣光。刘备集团被当作正统代表书写,而诸葛亮北伐正是为了维护这一立场,向世人证明蜀汉是代表正统势力。
诸葛亮的北伐也是为了缓和蜀汉集团内部的矛盾。蜀汉集团内部存在文人与武将、荆州派和益州派之间的矛盾。通过北伐,诸葛亮试图让蜀国内部齐心,共同面对外部大敌,从而缓解一些内部矛盾。他也希望通过培养精锐力量,为荆州派系继续壮大力量,在诸葛亮去世后,不让益州派一家独大。
除此之外,诸葛亮的北伐还有引起曹魏集团内部动荡的意图。若曹魏安稳发展,其国力将日益强盛,连孙刘两家都难以匹敌。诸葛亮出其不意地发动北伐,企图引发曹魏内部的矛盾,延缓其恢复速度。
诸葛亮的北伐战争蕴含了深刻的用意。他并未短视地寻求短时间内灭亡曹魏,而是稳健作战,不贪恋一城一地的得失。他的北伐,既是向世人证明蜀汉的正统性,又是为了缓和内部矛盾,同时也是为了引发曹魏内部的动荡,为蜀国争取更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