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写副春联送屠夫,屠夫拒收他还重赏
在春节的脚步声中,我们迎来了我国古老而重要的文化习俗——贴春联。这一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的春联被称为“桃符”,即挂在门两边的桃木板。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联的载体发生了变化,从木板逐渐转为了纸张。而到了明朝,贴春联的习俗才真正风靡起来。
明朝的朱元璋,是这一习俗盛行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喜欢热闹、逢年过节更是注重喜庆氛围的皇帝。有一年春节,他特意颁布旨意,要求每家每户都要贴上红纸春联。
次日清晨,朱元璋兴致勃勃地走出宫殿,欣赏街头巷尾那充满喜庆氛围的春联。当他看到一些文采飞扬的春联时,更是赞不绝口。当他走到一处,发现有一户人家门上未贴春联,便上前询问原因。这户人家的主人告诉朱元璋,自己从事杀猪营生,没有文化无法撰写对联。朱元璋听后并未责怪,反而亲自提笔为他写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隔断是非根”。这副对联虽不算文采斐然,却十分贴切,反映了屠夫职业的特点。朱元璋的墨宝让众人赞叹不已。
这一天,朱元璋仍觉得意犹未尽。第二天,他又出巡巡视。当他路过那户屠夫家时,发现他们还没有贴上昨天赐给的春联。他疑惑不解,遂派人叫来屠夫询问原因。屠夫解释道,这是皇上御赐的墨宝,他不敢轻易张贴,担心风雨损坏。他已经将墨宝供奉起来,每日焚香三叩头以示尊敬。
朱元璋听后大为感动。原本他打算赐给屠夫一些银两作为安慰,但没想到这个朴素的屠夫如此珍视他的墨宝,竟将其供奉起来并每日焚香叩首。这份真挚的情感让朱元璋瞬间感动不已。随即,他命令随从取来三十两银子赏赐给屠夫。在明朝初期,一两银子价值相当于现在的500-600元,这意味着朱元璋直接赏给屠夫近2万元钱。这一举动进一步推广了过年贴春联的习俗,使其流传至今。
如今,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贴上寓意吉祥、充满喜气的春联。这一传统习俗已经成为我们庆祝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