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七擒孟获后,孟获为何没有助诸葛亮北伐
公元225年,国家统一的呼声高涨,地方割据的阴霾需要被彻底消除。为了完成这一伟业,伟大的军事行动——南征拉开了帷幕。这场行动的主帅是智勇双全的诸葛亮,而他的对手是当地酋长孟获。
诸葛亮与孟获的交锋并非一帆风顺,他捉住了孟获七次,又放了他七次。第七次,他们在孟获城决一死战,诸葛亮成功擒获孟获,使他心悦诚服,不再为敌。这场英勇的征战最终使南中广大地区得以平定。
尽管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流传千古,后人在传颂之余也不禁产生疑问。有人认为,从时间线上看,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年)春开始南征,至当年秋就平定了南中,这样的速度似乎过于迅速。蜀汉刚刚经历了大败于孙吴的战役,国力衰弱,似乎没有能力再放纵孟获七次。但诸葛亮的德政却是真实的,他赦免了孟获,使南方真正心悦诚服。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南方再也没有反叛。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以德怀孟获,孟获等人却不助蜀汉北伐呢?
深入探究,我们发现最核心的原因是南方的夷人并没有与蜀汉形成利益共同体。孟获等人的感怀并非完全因为诸葛亮的恩德,更多的是迫于蜀汉的军力强盛,他们不敢轻易反叛。夷、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蜀汉还需要依赖南方的财赋供应。当邓艾偷袭阴平成功,蜀汉曾打算逃往南中时,谯周的建言就指出了这一点:南方虽然可以暂时依靠,但夷人可能会再次反叛。
刘禅听了谯周的话后,果断放弃了逃往南中的打算。这也从侧面证实了谯周所言非虚。孟获虽然感激诸葛亮的赦免之恩,但蜀汉的北伐对夷人并无直接利益。相反,他们还要承担蜀汉北伐的兵赋,心中早已对蜀汉怨声载道。不反叛已经是他们最大的合作态度,更别指望他们会主动帮助蜀汉北伐,为他人火中取栗。
这一历史篇章展示了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深远影响,也揭示了民族间复杂的利益纠葛和矛盾冲突。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勇气无疑是最为耀眼的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