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逝世后,孙权为什么会选择和蜀汉结盟?
今天,风趣网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三国时期的深度解析文章,让我们一起跟随历史的脚步,探寻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公元220年,魏、蜀、吴三国鼎立。而到了公元333年,尽管局势看似如同赵、汉、晋的争锋,但东晋权臣的目光并未南移,而是选择了西进灭成汉。与此孙权却始终坚持与蜀汉结盟。从诸葛亮逝世(234年)到孙权去世(252年),东吴是否曾有机会灭掉蜀汉?为何孙权选择了与蜀汉结盟,而不是效仿桓温灭蜀?
实际上,并非东吴不想灭蜀汉,而是时机并不成熟。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国政由蒋琬、费祎掌管,而名将如王平、宗预、阎宇等手握重兵,蜀汉的军力并不弱。即便在诸葛死后,蜀汉的永安都督一直都是难以对付的。罗宪的坚守就是一个明证。东吴凭什么能够攻克永安而入蜀呢?蜀汉的衰落是后来的事情。
孙权晚期,东吴的国力一直在走下坡路。对外,几次进攻曹魏均以失败告终;对内,农民起义不断,朝政也日趋混乱,立太子时的内部斗争更是严重。此时的老臣大将已经所剩无几。对于孙权来说,联合蜀汉对抗曹魏是明智的选择。
联蜀抗魏,是当时的无奈选择。蜀吴两国的实力均不足以单独对抗曹魏。随着三国对峙的时间推移,曹魏的国力越来越强。如果东吴此时再攻蜀汉,很可能会被曹魏趁虚而入。即便没有曹魏的威胁,东吴灭掉蜀汉也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很快就会被其他势力所灭。
桓温灭成汉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当时北方并未完全统一,后赵的威胁远小于曹魏,而且东晋和成汉的实力差距巨大。但在诸葛亮逝世到孙权死去这段时间,三国的北方魏国统治相对稳定,东吴并没有机会也不敢轻易进攻蜀地。因为对于东吴和蜀汉来说,相安无事、各自发展才是他们的生存之道。
在两弱敌一强的三方博弈局面下,两弱联合才是图存自保之道。如果两弱之间发生争斗,那就是自取灭亡。在诸葛亮逝世到孙权去世的这段时间里,东吴与蜀汉的结盟是明智之举。他们共同对抗强大的曹魏,维持了各自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