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为什么却没有流传下来?
深谙历史的人们,对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神奇发明“木牛流马”无不津津乐道。这种运输工具,如同魔法般载着一年的粮食,日行二十里而人们并不觉得劳累。若有人想按照书本上的描述原样复制,就如同试图制作永动机一样,注定是徒劳无功。
在《三国演义》的描绘中,木牛流马仿佛拥有生命,它们可以在崎岖的山路上自如行进,扭转舌头即可控制其行动。这种奇妙的机制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根据《作木牛流马法》的记载,木牛的外形独特,其腹部呈方形,头部弯曲,每天的行程适中,既适合单独使用也能组队行进。更令人称奇的是,它能载一人一年的口粮,推动的人却不会感到疲劳。流马则类似于后世的独轮车,同样需要人力推动。它们能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自如,大大减轻了蜀汉军队在险峻道路上的运粮压力。
木牛的设计巧妙地运用了四轮车的原理。在车厢上装上牛头,双辕则连接着前、后撑杆轴。通过摇动双辕使撑杆撑地,促使车轮转动。木牛是靠撑杆驱动的,而不是自行工具。“流马”的设计也严格遵循了文献记载的尺寸。双轮车的车厢上装有马头,双辕与前、后撑杆轴相连。提起撑杆时,车轮便会转动。这个“流马”完全符合《造流马之法》文献中的描述。
尽管史书中对木牛流马有详尽的记载,它们也确实在当时的军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知为何,它们并未得到大力推广并流传至今。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中,木牛流马并非始终使用的主要工具,其作用更多地是辅助而非主导。魏国虽然学会了木牛流马的技术,但并没有大规模推广,这也说明木牛流马可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由于没有实物保留下来供我们研究参考,对于木牛流马的具体结构至今仍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比较可靠的观点认为,木牛就是一种带有前轮的小车,而流马则类似于现在所称的独轮手推车。尽管这种观点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但我们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发掘才能揭开木牛流马的真正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