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越中国科学院大学 (2)
季子越事件:学术光环下的言论争议
季子越,这位曾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2019级硕士研究生的名字,因其在境外社交平台发表不当言论而引发广泛关注。今天,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一、学业优秀,背景不凡
季子越,河南洛阳人,高考成绩高达667分,位列全省前300名。他在201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阶段学习,之后以优异的成绩保送本校攻读硕士学位。他的学业之路可谓一帆风顺。
二、因私出境,滞留美国
2020年1月,季子越以“因私出境”的名义赴美国,但因疫情原因滞留未归。期间,他参与了学校的线上课程,继续自己的学业。
三、社交平台,言论惹争议
就在2020年3月至6月间,季子越在境外社交平台发表了一系列涉及南京大屠杀的错误言论。他竟称侵华日军为“英雄”,使用辱华词汇贬低国人,并公开支持分裂国家。这些言论被网友截图曝光后,迅速引发强烈舆论谴责,相关话题也登上了国内社交平台热搜。
四、校方严惩,学业终结
面对舆论的压力和指责,中国科学院大学迅速启动调查。经过调查确认,季子越的言论严重损害国家利益、伤害民族感情,违反了校规。经过依程序召开处分论证会及听证会后,季子越本人通过视频参会并道歉。学校还是做出了开除学籍的决定。这一事件对季子越的学业及职业发展前景造成了严重影响。
五、回国后境遇未知
被开除后,季子越于2020年7月从成都入境回国,接受疫情防控隔离。部分报道称其回国后可能面临法律追责,但官方并未公开判决细节。此事引发了公众对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言论监管及历史认知问题的反思。值得一提的是,季子越在校期间表现出的优异表现与私下行为与公开言论的巨大反差让人震惊。他被指责为“善于伪装”,并且由于其自称“跨性别者”(使用女性代称)以及热衷日本二次元文化,部分言论被质疑受极端思想影响。
季子越事件不仅是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典型案例,更是关于网络行为监管的警钟长鸣。个人行为的失范不仅会导致学业的终结,还会在公众舆论中受到谴责。这一事件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