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离骚高中课文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被选入高中教材,其节选部分深刻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一、课文原文(节选)
诗人起始便长叹一声,掩面哭泣,哀叹人民生活的艰难;虽然自我修养品德高尚,却受到种种约束,忠诚进谏却遭谗言替换。即便被诬陷,以蕙草为佩带,以芷草为衣裳,仍然坚守内心所崇尚的美好品质,即使面临死亡也绝不后悔。
二、节选结构
1.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这部分通过描绘社会黑暗和自身困境的意象,如“民生多艰”和“众女嫉余”,展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诗人以“鸷鸟不群”和“方圜不周”作比喻,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2. 坚守高洁品格
诗人以“制芰荷为衣”和“集芙蓉为裳”作为象征,表达了对美好德行的追求。他坚守清白,宁死不屈,体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3. 自我反思与决心
诗人审视过去,后悔未能明察是非,但强调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即使面临死亡也绝不后悔。
三、重点字词及释义
修姱:美好德行。鞿羁:约束,此处喻自我修养。蕙纕:用蕙草编织的佩带,象征高洁。侘傺:失意惆怅。
四、教学要点
1. 艺术特色
《离骚》采用了象征手法,以香草美人比喻美德,恶草喻小人。其楚辞体的形式则长短句结合,情感丰富,抒情性强。
2. 思想内涵
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屈原深厚的爱国精神。
五、延伸学习建议
建议学生们对比《离骚》全篇与高中节选部分,深入分析主题的深化和拓展。结合《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理解屈原的创作背景,更深入地感受其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在品味这篇节选内容时,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屈原那颗赤诚之心,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挣扎、痛苦、坚守。他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家国天下的深深忧虑。这份情怀,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