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王振专权误国,他最后是什么下场?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率五十万大军出征。怎料,班师回朝之际,土木堡遭瓦剌围困,明军溃败,英宗被俘。这一事件成为明朝历史的转折点,由盛转衰。而王振,虽为罪魁祸首,但死后却在明朝获得了“英雄”的地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王振的发迹史颇具传奇色彩。他本是蔚州人,读书有成,原意担任学官。但因家道贫寒,生活所迫,他选择自宫,进入明朝皇宫。由于朱元璋的规定,明朝宦官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而王振因其学识出众,鹤立鸡群,引起了皇帝的注意。他甚至被派去教导太子朱祁镇,凭借聪明才智,他赢得了太子的喜爱,填补了朱祁镇童年缺失的爱。
明宣宗去世后,年幼的朱祁镇继位,太皇太后张氏尚能压制王振。七年后,张氏病逝,王振开始独揽大权,成为一代权奸。明英宗对他言听计从,信任有加。
王振专权期间,排除异己,滥权害民。他毁掉了朱元璋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对不顺眼的人进行残酷打击。甚至驸马石璟因家中小事,也被他矫诏下狱。
最大的恶果便是土木堡之变。在这场危机中,王振被明朝将军击杀。英宗复辟后,新的皇帝对王振依然念念不忘。他追复王振官职,为其刻木招魂葬之。并在智化寺为王振建立旌忠祠,塑像祭祀,歌功颂德。王振死后的待遇,如同他是为明朝殉国的英雄。
明朝专权的宦官不少,如魏忠贤等,但他们都因罪而死。唯独王振,死后仍得皇帝追思。直到若干年后,才下诏毁掉智化寺中王振的塑像和碑文。明英宗到底是英明之主还是昏庸之君呢?这不禁让人深思。
王振的历史评价经历了巨大的反转。从一个权欲熏心的宦官,到明朝的“英雄”,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明朝政治的复杂纠葛,也揭示了权力对人的腐蚀和扭曲。明英宗对王振的追思,或许是一种政治手段,也或许是他对童年时代的怀念和对权力的渴望的体现。无论如何,王振的故事都成为明朝历史中一段引人入胜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