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小名叫阿瞒,这个名字是怎么由来的?
曹操的小名“阿瞒”这一称谓,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并未记载,首次出现是在裴松之注引的《曹瞒传》中。在《三国演义》里,曹阿瞒几乎成了曹操的代名词。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存在两种主流观点。
第一种说法是,曹操的小名叫做阿瞒,有可爱的意思。《曹瞒传》很可能是吴人所作,带有丑化曹操的意图。而另一种说法则是曹操原是夏侯家的养子,因担心孩子被要回,家人便称呼他为瞒啊瞒的,即阿瞒。
对于第二种说法,我觉得有些牵强。毕竟曹操的祖父是中常侍,权倾朝野,连《三国志》都为他立传。曹嵩也曾担任太尉一职,他们怎么可能担心孩子被要回去呢?因此这种说法似乎站不住脚。
那么第一种说法能否成立呢?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的。我们知道,《曹瞒传》在《经籍志》中并未著录,可见在当时被视为野史。而在《隋书·经籍志》中则记载,《曹瞒传》为吴人所作,作者不详。《北唐书抄》更是将《曹瞒传》归入乐部,强调曹操常与倡优交往,甚至纳倡女出身的妾室,将其列入倡优类。由此可见,正史和大多数史学家并不认可《曹瞒传》。
观察《曹瞒传》中的记载,它所呈现的曹操形象更加活泼、顽皮和人性化。比如曹操如何戏耍管教他的叔父,让父亲不再相信叔父的诬告。还有曹操担任北门令后,不畏强权,棒杀中常侍蹇硕叔父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看,《曹瞒传》并不一定是在诋毁曹操。但从其写作方式看,它更像是写名人八卦,给人一种类似今天看娱乐新闻的感觉。
然而到了《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就被塑造成了奸雄,而“瞒”字则代表了曹操的多疑和善于计谋。阿瞒这个名字仿佛就代表了欺瞒。例如,《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中的“遗书退老瞒”,直接称呼曹操为老瞒,显然是在贬低他。我们以后还是尊称他为魏太祖或叫他的表字孟德,尽量避免使用带有贬义色彩的称呼。曹操作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形象和故事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