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实行剃发令,秃头跟光头的人是怎么解决的
在遥远的1644年6月15日,一项命令如狂风骤雨般席卷了整个汉族社会,那就是“剃发令”。对于许多坚守着千年传统的汉人来说,身体每一根发肤都承载着父母的恩赐,不可轻易损伤,这是孝道的开始。这一命令在他们心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许多人宁愿成为“束发鬼”,也不愿屈服于剃发。
在这股反抗的浪潮中,有两类人却陷入了更为深深的惶恐。那些天生秃顶或习惯光头的人们,面对这一必须剃发的命令,他们无发可剃,无法顺应时代的潮流盘成辫子,心中不禁忧虑重重,生怕因此引来杀身之祸。
但实际上,他们的担忧似乎有些过头了。剃发令中明确规定了四种人是不需要剃发的。首先是女性,由于当时女性地位较低,对于谁统治都无所谓,因此不用剃发。其次是儿童,孩子们可以保留任何发型,只需在成年后遵守剃发的规定。道士和僧人作为出家人,不问世事,也无需剃发。这一规定为那些不愿剃发的人们提供了一线生机,许多人为此选择出家为僧或道士。
对于那些秃顶和光头的人来说,他们其实是最轻松的一批人。按照剃发令的要求,只需稍微整理一下周围的头发,就能轻松达到标准。而那些光头的人们,更是无需担忧,毕竟不能一夜之间长出头发,也不能强迫人们去剃发。而且,由于剃发令的严格要求,还催生了一条做假发的产业链。发型不达标?没问题,戴上一顶假发,保证你次次都令人满意。
“剃发令”是清为了稳固皇权而颁布的一项政策。当时,汉人数量远多于满人,通过这一政策来剔除不安分子,并改变汉人的思想,让他们服从满人的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人也渐渐习惯了剃发,满人也学习了儒家的思想,剃发政策逐渐宽松起来,盘辫子的风格也多种多样。
“剃发令”颁布的时候,秃顶和光头的人们其实是最走运的。他们无需承受因身体发肤损伤而产生的心理负担,又能顺从命令轻松应对。他们仿佛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成为了那一特殊时期的幸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