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不惜劳民伤财也要把犯人发配边疆?

网络知识 2025-04-22 15:18www.168986.cn长沙seo优化

在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节:好汉们因种种原因被官府发配至遥远的异乡。对于这样的刑罚,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为何官府不设立近处的监狱,而要劳师动众,让两个公人押解犯人去千里之外?这一路的花费,三个人得耗费多少?这实在是不划算啊!

发配,是古代仅次于死刑的重刑之一,自秦汉时期就已存在。当时,被流放的主要是犯事的贵族。到了明清时期,这种刑罚正式成为律法的一部分。官府将犯人发配到边疆的初衷,是为了充实边防军力。后来,这一刑罚又成为开发区的劳动力来源。流放地的距离分为极边、烟瘴(四千里)、边远(三千里)、边卫(两千五百里)、沿海附近(一千里)等不同等级。其中,充军重刑在明清时期最为盛行,一般定罪后由兵部发配。

那些被发配到极边的犯人,通常会被送到极南或极北之地。有的朝代也会将犯人发配到海岛。例如,宋朝就把海南岛和沙门岛作为重刑犯的流放地。沙门岛(位于山东蓬莱县)因地处偏僻、四面环水,自五代时起便成为最重的流放地。幸好,《水浒传》中的英雄没有被流放到这里,否则他们在杀了陆谦等人后,插翅难逃。

凡事都有例外。据说在北宋建隆年间,就有八个犯人成功逃出了沙门岛,游历了三十多里的水路。这就是“沙门岛逃难”的传说来源之一。

古代的士兵大多不愿戍守边远地区,而发配到边疆的犯人无疑成为了一个士兵的来源地。耕地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将犯人作为免费的劳动力参与国家开发,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流放犯人的成本。将重罪的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而不处死,还能显示统治者的“仁慈、宽厚”。

不少网友表示,被发配几千里远,意味着失去亲人、失去故乡,而且几乎不可能逃回去。这么远的距离,恐怕是凶多吉少。这样的刑罚跟坐牢有什么区别?这让人们联想到现代生活中,只身一人离家在外拼搏,与古代的发配有何不同?突然感觉像是在坐牢,令人难过。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6.cn 狼蚁网络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