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一10元自助餐厅被查
涉事餐厅——“村有良品”概况
在繁华的厦门市思明区,一家名为“村有良品”的餐厅因其独特的“10元自助”、“随便吃”、“管饱”的卖点而备受瞩目。此餐厅主要提供猪肉、蔬菜等菜品,深受中低收入群体(如建筑工人、外卖员等)及普通消费者的喜爱。自2023年4月开业以来,其在厦门已拥有三家连锁店,日均客流量巨大,高峰期甚至需要排队等候。
近期市场监管部门对该餐厅进行了突击检查,并发现了以下问题:
一、食材溯源存在隐患。蔬菜、大米等食材的进货票据信息不全,缺乏供货方的盖章及联系方式,使得食材的来源无法有效追溯。虽然猪肉能够通过“入市必登”系统查询检疫合格凭证,但蔬果类多为手写凭证,缺少供应商名称、进货时间等关键信息。
二、后厨卫生与设施不达标。后厨的粗加工区与餐具消毒区功能分区模糊,半成品未加盖存放,存在交叉污染的风险。防蝇、防尘、防鼠的设施也相对薄弱,仅有一盏损坏的灭蝇灯。操作间地面油腻,门前三包区域也存在污垢。
三、运餐车条件简陋。运餐车未密封且无保温设备,可能导致食物变质或污染。
针对上述问题,市场监管部门要求餐厅在7日内完成整改,并重点对票据管理、后厨分区及卫生设施进行完善。同时表示,整改以规范指导为主,后续将加强网红餐饮的常态化监管及“回头看”检查。
此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部分网民支持整改,认为食品安全无小事,低价不应成为降低标准的借口。也有部分网民对整改的必要性提出质疑,认为该餐厅的卫生条件相较于其他同类低价餐馆已属上乘,整改问题似乎过于严苛。还有声音质疑监管部门是否存在“蹭热点执法”,并担心整改成本转嫁导致价格上涨,失去惠民属性。
此次事件不仅反映了低价餐饮的生存困境和监管尺度争议,还提醒人们重新审视“价格亲民”与“食安合规”之间的平衡。对于小微餐饮,部分观点建议采取分类管理,避免“一刀切”执法。目前,“村有良品”已按要求完成整改并恢复营业,尚未出现明显的涨价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