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垃圾处理
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转运与处置:全程管理与监督
一、分类与收集标准
参照我国现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021年版)》,医疗废物主要分为五大类别: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以及病理性废物。为了更好的回收医疗废物中的可回收材质,2025年两会提案建议增设“材质-用途”二级分类代码。
对于各类废物的收集,有明确的规范标准。如感染性废物需装入黄色医疗垃圾袋,并封口贴专用标识;损伤性废物如锐器需放入防刺穿专用锐器盒;病理性废物需双层包装并特殊标识。
二、转运与暂存要求
医疗废物的转运流程十分关键。暂存点需远离居民区和水源保护区,且配备防渗漏容器和警示标识。医疗废物由专用防渗漏车辆按固定路线转运,交接时需详细登记种类、重量、去向等信息,记录保存至少3年。
三、处置技术及资源化应用
针对医疗废物的处置,有多种主流处置方法。如高温焚烧、高压蒸汽灭菌、化学消毒/微波处理等。其中,科技赋能在医疗废物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研发低碳处理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升级。移动式处理设备可应用于偏远地区或应急场景,有效减少运输泄漏风险。
四、管理与监督机制
医疗废物的全程管理离不开有效的监督机制。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需建立管理责任制,并配备专岗人员。国家推行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鼓励技术研发和安置。2025年的新提案强调完善再生企业准入标准,形成“分类-回收”闭环管理。这些规范旨在降低疾病传播和环境污染风险。
从分类、收集、转运到处置,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对于医疗废物的处理,我们不仅要依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更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医疗废物的安理,保护我们的环境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