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姜维殚精竭虑地北伐,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历史长河中,蜀汉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然而背后的细节和故事却鲜为人知。今天,我们将跟随历史的脚步,一起探寻蜀汉背后的故事。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误以为姜维直接接替了诸葛亮的班。历史真相并非如此。诸葛亮临终前指定的接班人实际上是蒋琬,十二年后又由费炜接手。姜维掌权是在费炜之后。纵观诸葛亮、蒋琬、费炜和姜维的策略,诸葛亮和姜维在军事上的做法颇为相似,都主张主动北伐。蒋琬和费炜则将北伐视为一种政治口号。蒋琬仅主持了一次北伐,而费炜虽然北伐次数多于蒋琬,但每次出兵规模并不大,更像是一场政治秀。
蜀汉集团在失去荆州后,又在刘备的主持下进行了东征,结果在夷陵惨败。这场战役使蜀汉遭受重创,成为三国时期最弱的一方势力。对于蜀国的灭亡,原因复杂多样,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势微”。其中两个致命性的原因是:自刘备进入益州后,一直戒备和打压益州的土著势力。这使得蜀汉集团内部存在两股势力,一方是刘备的旧部,另一方是益州土著官僚。两股势力的争斗使得蜀汉集团人心不齐。由于对益州本土的芥蒂,蜀汉在人才选任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导致后期军事人才断层。
历史上的诸葛亮治国理政尚可,但在军事上只能算是二流甚至三流统帅。他的北伐战略多次被对手识破。随着刘备、关羽、张飞等将领的离世,蜀汉后期的人才虽然不乏姜维、王平之辈,但比起前任统帅,终究有所不足。而这一切又与蜀汉集团对益州土著的芥蒂心态有关。这种心态导致蜀汉一直依赖旧部,甚至不惜任用降将,最终引发人才断层和内部争斗。
有着如此致命的问题,诸葛亮、姜维的北伐连年兴兵无异于饮鸩止渴。当蜀汉势微之际,魏国兴兵伐蜀时仅耗时两月便逼得蜀汉投降。这种结果也算是历史的必然吧!在这个充满纷争和机遇的时代背景下,蜀汉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分。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治理国家和领导团队时应该以大局为重团结一心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