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前除掉两个人,为蜀汉铺好了后路
谈及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想必大家都心驰神往。无论是从正规的史书,还是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时期的群雄争霸都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这是一段充满英雄豪杰、奸诈小人以及乱世枭雄的史诗。今天,让我们跟随风趣网小编一起走进蜀国的名相——诸葛亮的世界。<
诸葛亮,这个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在小说插图、插画还是影视作品中,他都以沉稳的姿态出现。他的谋略能力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对蜀国的忠诚也是无可置疑。到了后期,蜀国的人才状况确实大不如前,除了古今著名的五虎将之外,实在是难以找到其他杰出的人才。身为丞相的诸葛亮明白,仅凭自己一己之力很难带动蜀国,因此他的每一步决策都必须谨慎。
尽管人才匮乏,诸葛亮仍然坚持把每一个人才都放到最合适的位置。魏延和杨仪两人虽各有缺点,但诸葛亮仍然重用他们。诸葛亮并非盲目信任,他的心思缜密,对下属的问题一目了然。他知道魏延和杨仪虽然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但长期来看,他们可能会引发内乱或夺权。
魏延的趾高气扬、目中无人是蜀国所有人的共识。他虽然武功高强,但常常不听诸葛亮的命令,甚至在背后诋毁丞相。而杨仪也常和魏延发生冲突,甚至在朝堂上就拔刀相向。诸葛亮正是从蜀国的长远存续考虑,认为这两人不能在自己死后久留。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陕西宝鸡病逝。他命令杨仪带领军队返回蜀国,却没有告诉杨仪军队实际上要交给其他人接管。魏延和杨仪都以为领军大权交给了对方,魏延首先不服并企图谋反,最终被王平解决。杨仪回到蜀国后发现自己没有实权,心生愤怒,甚至产生了投靠其他国家的念头。杨仪的妄言使他付出了代价,先是被贬回乡下,后来因害怕被指控谋反而选择上吊自杀。
诸葛亮的智慧和远见无愧于他的丞相身份和杰出的政治家的称号。他通过处理魏延和杨仪的事件,成功地避免了蜀国的一场大灾难。他的决策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远见,使蜀国能够在三国争霸的历史舞台上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