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如何把兵权交给魏延,北伐能成功吗?
在古典小说《演义》中,罗贯中先生巧妙地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其中,初次遇到魏延时,诸葛亮曾欲除去这位将领,因其脑后似有反骨,预示其可能的不忠。历史上的魏延虽因“反贼”的罪名遭遇不幸,但他在史家的评价中并非完全负面。陈寿,那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对魏延的评价颇为中肯,称他“以勇略著称,实为贵重之材”。
追溯魏延的历程,他在长沙郡战后投奔刘备,带着自己的部曲归顺。他的性格颇为刚烈,在蜀汉众将中,只有刘备能让他心悦诚服。在汉中一战后,刘备慧眼识才,跨级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这一任命在当时极为出人意料,但魏延的出色表现证明了他的价值,被誉为“蜀汉五虎之下第一武将”。
随着刘备的离世和蜀汉休养生息的时间过去,曹魏和蜀汉的实力差距逐渐拉大。诸葛亮开启北伐之路时,魏延作为丞相司马进驻汉中。但因其刚烈的个性与诸葛亮的治军理念存在分歧,再加上与朝中同僚关系紧张,逐渐被排斥出核心决策层。若诸葛亮在临死前赋予魏延军权而非其他人,这位固执傲慢的将领或许会做出如下决断。
面对诸葛亮的撤退命令,魏延会坚决反对。在他看来,蜀军已经取得胜利的局面下,不应轻易放弃战果。他会坚持乘胜追击的策略,并质问:“丞相虽逝,我尚在,怎能因一人之死而弃天下大事不顾?”
汉中作为蜀汉的重要门户,在魏延手中必然固若金汤。他深知汉中的战略价值,即便不参与北伐,也能确保汉中的安全。若执掌军权在手,汉中不会丢失。
魏延一直怀揣奇袭长安的计划。他渴望效仿韩信的策略,利用奇兵突袭长安。虽然诸葛亮曾认为此计成功的几率渺茫而否定之,但魏延私下里坚信自己的才能被埋没。若得到军权,他必定会实施这一策略,或许真的能够重演历史奇迹,成功北伐。
魏延作为蜀汉的一员大将虽有反骨的争议和性格上的缺陷但勇猛善战谋略过人。如果历史可以假设如果诸葛亮赋予他军权或许能改变蜀汉的历史走向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