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限制官员写的奏章字数?
为何古代官员写奏章要限制字数?这一规定的背后,其实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要讲这个故事的源头,我们得从一个名叫茹太素的人物说起。
茹太素,是初期的一位知名政治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啰嗦的文官。每次他写的奏章,字数总是动辄七八千,甚至上万,让人看了心生厌烦。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让明太祖朱元璋大为光火的那一章。
那一天,洪武八年十二月,朱元璋又一次拿到茹太素的长篇大论。面对洋洋洒洒的文字,朱元璋愤怒得无法静心阅读,直接命令中书郎王敏读给他听。王敏读了一万六千五百字后,仍未读完,而且朱元璋依然听得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以然。
朱元璋大为震怒,他觉得茹太素这样写奏章简直是乱来,用那么多的虚词和修饰性词语,有什么用呢?为了给他一个教训,朱元璋将其狠狠痛打一顿,并降职为主事。
后来在宋濂的劝说下,朱元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觉得自己既然已经表示要阅读奏章,怎么能因为字数多而不看呢?于是,他捏着鼻子继续阅读剩下的部分,终于理解了茹太素奏章的核心意图。他觉得,茹太素其实可以用五百字概括的内容,却写成了上万字。
尽管如此,茹太素的上书内容还是有很多干货,他本质上是为了国家好。朱元璋没有继续追究下去,还部分采纳了茹太素的意见。
从此之后,朱元璋定下了一个规矩:底下的文武大臣写奏章时,要开门见山,不用太多无用的修饰词语,语句要平白易懂。还对奏章的字数做出了一定的限制。
回顾茹太素的官场生涯,他属于那种抗直不屈、性格犟硬的人。这种性格让他屡屡触犯龙颜,多次遭到贬官,仕途坎坷。后来,他不幸被卷入一场案件,最终惨遭朱元璋的诛杀。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古代官员写奏章要限制字数的原因,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忠诚而啰嗦的官员形象,以及明太祖朱元璋的愤怒与反思。历史中的这些人物和事件,都为我们的故事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