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诛杀那么多人,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吗?
朱元璋,这位出身草根的天子,创造了一个非凡的传奇。他本是放牛娃出身,却最终荣登天子之堂,开创了明朝的辉煌。在他执政时期,因为大肆屠杀功臣,被扣上了“暴君”的帽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两起事件,便是胡惟庸和蓝玉的重大屠杀案。
胡惟庸案中,当事人被诛九族,一家70多口全部被杀;蓝玉案中,一次性就有1.5万人被屠杀。蓝玉作为一代功勋卓著的武将,他的骄纵跋扈让人震惊。他深夜过关时,因守门侍卫未给开门便派兵攻破;凯旋而归时,甚至公开宣称自己应受封太师,其骄横可见一斑。最终,因谋权叛逆的嫌疑,他被剥皮处死,死状惨烈。
那么,为何朱元璋会如此残忍呢?这些被他屠杀的文臣武将,都曾为他打下大明江山,难道他真的一点人性都没有吗?
事实上,这些文臣武将之所以被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以蓝玉为例,他早年的军旅生涯为朱元璋南征北战、建功无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骄纵跋扈日益严重,甚至目无皇帝。他勾结朋党,拥兵自重,意图谋反。
另一位例子是李善长,他早先深受朱元璋礼遇,被尊称为“先生”,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总揽军务。随着年纪的增长,他的脾气也日益暴躁。他的亲信因犯罪被上报至朝廷,经过刘伯温的审理,按律当斩。但李善长却通过种种手段逼迫刘伯温释放罪犯。此后,他的思想越来越狭隘,越来越跋扈,甚至开始培养同乡人组成的淮人集团。
这两位人物的所作所为表明,他们在朱元璋事业成就之前,尚能谨小慎微、一心为公。但一旦天下大定、功成名就之后,他们便显露出了自身狭隘的一面。蓝玉的骄纵跋扈、目无皇帝,以及李善长的私心膨胀、排挤异己,最终都导致了他们的悲惨结局。
朱元璋诛杀蓝玉、灭门李善长全家70多口,并非完全因为他的“暴君”性格,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些功臣自己作死。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也提醒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应该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