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说吃粽子有道德意义?

网络知识 2025-04-14 14:54www.168986.cn长沙seo优化

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为我们讲述了粽子的历史演变。粽子最初名为“筒粽”,是以竹筒装粘米,用草木灰汁煮熟,别有一番色、香、味,还具有清热降火、调理胃肠的功效。作为时令食品,粽子的出现标志着夏季的到来,是生活转折点的象征,最初并无特殊纪念意义。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开始用菰叶包裹粘米,制成牛角状,用于祭拜祖先和神灵,称之为“角黍”。为何呈现牛角状呢?因为在古代,先民在祭祀时喜欢用带角的动物作为祭品,认为动物的角是人与神之间的灵物,能带来丰收和好运。

到了战国时代,屈原的悲壮故事与粽子紧密相连。据传,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开始把屈原之死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原本龙舟竞渡是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遗俗,此时却演变成驾龙舟拯救屈原的行动。人们将“角黍”投入江中,以防止鱼虾破坏屈原的遗体,表达对英雄的敬仰和祭奠。从此,端午节也被赋予成有道德含义的节日。

历史记载,粽子正式成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到了唐代,粽子的形状更加多样,如菱形、锥形等,并成为了民间风味小吃。还出现了“蜜饯粽”,即将果品包裹在粽子中。此后,包粽子不再局限于使用菰叶,而是开始使用箬叶和芦苇叶。明清时期,粽子更被赋予了吉祥意义。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在考试前要吃一种细长如笔般的粽子,被称为“笔粽”,寓意必中。另一种说法是,“笔粽”吃进肚子,仿佛有神来之笔试成功。

罗澍伟强调,粽子承载着家国情怀和真情实感,经过历史的沉淀,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如今,粽子的种类愈加繁多,已成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食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粽子的历史与文化的交融,使其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表达。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6.cn 狼蚁网络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