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门发布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规定
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多个部门发布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自2021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规定的出台彰显了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汽车数据安全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智能汽车所搭载的各种设备,如雷达、摄像头、定位装置以及车载交互屏等,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包括用户数据、车况数据、路况环境数据等。这些数据中涉及用户隐私和国家安全的部分亟待明确和规范。此次发布的《规定》可谓是给这些数据划定了红线,将数据关进了笼子。
汽车数据处理者必须严格遵守数据处理的原则,包括车内处理原则、默认不收集原则、精度范围适用原则以及脱敏处理原则。其中,车内处理原则要求数据尽量在车内完成处理,避免将数据传送到云端。这一规定将对自动驾驶技术产生较大影响。自动驾驶技术依赖于AI,而AI的发展离不开数据支持。《规定》的实施将对数据收集和处理带来一定的限制和挑战。
除了对自动驾驶技术产生影响外,《规定》的发布还对一些汽车厂商产生了不小的震动。一些厂商可能未能及时跟上政策步伐,面临新的挑战。《规定》对于数据的范围、处理原则、用户知情同意权、数据境内存储、重要数据处理报备、向境外提供重要数据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的严格程度堪比手机数据安全要求,甚至更为严格。
用户有知情同意权是《规定》中的一大亮点。汽车数据处理者在收集用户数据时,必须事先获得用户的同意,并告知收集数据的详细信息。为了保障数据安全,还规定了数据境内存储的原则。境内采集到的数据必须存储在境内的数据中心,这也是各国通用做法。
《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的发布对于保护用户隐私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对一些汽车厂商和自动驾驶技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但这是必要的措施。随着智能化汽车的普及,数据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只有通过制定严格的规定和措施,才能确保汽车数据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性。对于车企而言,面临的挑战可谓严峻。算法工程师虽可不断优化算法,但数据收集的制约却成为了一大难题。
AI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尤其是自动驾驶这类复杂智能系统,数据无疑是越多越好。路况数据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它关乎对障碍物、线路、交通信号的识别准确率。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备受瞩目,其观点在于,车辆数量的增多使得数据采集量也相应增加,为训练更优质的模型提供了丰富资源。无疑,这一观点颇有道理。掌握更多数据,就意味着在自动驾驶技术的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自动驾驶的控制处理逻辑精密且复杂:雷达、摄像头等负责数据采集,车载计算机通过高带宽低延迟的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至云端。云端完成运算后,再将控制指令通过无线网络传回汽车,实现汽车的控制。
如果不允许数据采集,这条控制链路将陷入瘫痪状态。新的汽车数据安全保护规定对自动驾驶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短期内市场反应剧烈,相关股票出现下跌,但我们仍应看到新规的积极意义。从长期来看,这对汽车行业的发展是有益的。规定明确了行业发展的边界和底线,为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设定了明确的轨道。
技术的发展固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技术的发展并非越快越好。技术应当服务人类,服务社会,必须在一定的规则和约束下发展。技术的失控,将会带来无法预知的后果。
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也不例外。如果汽车的发展以牺牲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为代价,那么这种发展便失去了意义。此次发布的规定为汽车行业指明了方向,避免了无序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汽车行业的未来依然充满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