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洗车CEO失联,公司倒闭探因十月泡沫破灭故事
“我爱洗车”倒闭背后:一家洗车O2O的黯然落幕
在海淀北小马厂华天大厦8层,曾经充满活力和热情的“我爱洗车”公司如今已大门紧闭。这家互联网洗车公司在运行了短短的十个月后,突然宣布解散,留下了众多未解之谜。
员工们站在紧闭的办公室门外,不愿离去。他们手中的劳动合同和欠薪举证通知书,见证了这家公司的辉煌与衰落。在南沙窝桥附近的我爱洗车站点,员工们穿着曾经的工作服,回忆着过往的点点滴滴。
公司CEO李东晋失联,拖欠了170余名员工共计165万元工资。每个员工的欠薪数额不等,最高者竟达到7万多元。公司财务总监也未能幸免于难。
公开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汽车后市场涌现出数十个O2O项目。“我爱洗车”成为这一领域又一家受挫的公司。在网络洗车领域,这样的倒闭事件屡见不鲜,而我爱洗车或许可成为这个领域的样本之一。
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真的能烧出一个未来?疯狂烧钱是否最终导致了公司的倒闭?“我爱洗车”的商业模式似乎陷入了一个自己用钱砸出的“金坑”。
让我们回顾一下李东晋的创业历程。这位年轻的企业家,年仅35岁,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他曾在大学时期就开始创业,开过咖啡馆和包子连锁店。他对创业的热爱使他成为了昌平区创业大赛的冠军,仍是两家企业的股东。
早在2013年底,李东晋就有了从事洗车创业的想法。他与多年搭档高一凡创立了“捷洁洗车”品牌,并开始了标准化的上门洗车服务。在客户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他们发现了洗车市场的潜力,决定继续扩大业务规模。
通过融资,他们获得了500万元的天使投资。尽管有了资金的支持,“我爱洗车”的运营却出现了问题。公司的市场总监高威认为,把握创业的节奏至关重要。“我爱洗车”在运营过程中似乎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市场总监的出走。
在追求扩张的“我爱洗车”似乎忽视了内部管理和运营效率的重要性。洗一台车的高额亏损、CEO的失联、员工的欠薪等问题,最终导致了公司的倒闭。
在高威的宏大规划中,北京五环以内的专业上门洗车服务应在今年6月之前全面覆盖,以此为基础迎接下一轮的风投。对于“我爱洗车”而言,业务的扩张而非盈利模式的构建,被视为公司发展的生命线。
一切并未如计划般顺利。招聘主管的到位延迟,给公司的运营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当招聘计划制定完成后,春节期间的用工招聘潮已告一段落,导致洗车工人的严重短缺。其他关键职位如技术和财务也分别在三月和四月才陆续就位。直到天气转暖,洗车需求增加时,公司才以中介费600元/人的价格从劳务中介处紧急招聘洗车工。
运营的滞后让高威倍感焦虑。在公司高层讨论会上,他提出了合并的建议,认为秋季来临后洗车业务将逐渐下滑直至停止。他已与国内多家完成B轮融资的养车企业以及投资人取得联系,对方有意出资上千万元进行组织收购。这一提议并未得到天使投资人的支持。经过多次沟通无果后,高威在5月31日因意见分歧而离职。
随着高威的离职,“我爱洗车”面临重重困境。为了寻求融资,公司甚至不得不“调整”财务报表。6月下旬,公司首款安卓版APP上线,业务重心由线下转向线上。直到7月中旬,市场总监张宏岳才加入公司。“我爱洗车”最紧迫的问题仍是寻找合适的人员和资金。
财务账单显示,截至今年6月17日,天使轮资金已支出400万元用于房租、员工薪酬、洗车物料等。截至7月16日,账上仅余120万元,仅够支付下月的员工工资。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当时的财务总监周小宇发现,公司账上已近乎无钱可支。为了应对这一困境,公司一方面与股东谈判A轮融资,另一方面按股权比例向公司股东借款180万以发放工资。实际到账的资金只有170万,仍有10万元的缺口未能填补。
周小宇透露,为了配合融资计划,财务不得不调整数据以优化销售业绩。尽管如此,公司仍然未能成功融到资金。在员工们看来,高层的某些做法似乎并不专业。尽管“我爱洗车”拥有7万用户,但最终仍难逃倒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