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电商花加融资谜局 宣布融资亿元或为施压投
鲜花电商花加:融资风波背后的真相与未来展望
鲜花电商一度成为资本的宠儿,但资本的双刃剑效应也时常显现。近日,花加电商完成B轮亿元以上的融资,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关于其融资数额及真格基金是否跟投的消息引起诸多热议,争议之下花加深陷融资造假的漩涡。对此,花加方面坚决否认夸大融资额,并已经联系律师应对不实报道。
数亿元的融资并未给花加带来喜悦,反而引发争议。花加工作人员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关于融资额造假的指责缺乏事实依据,是对公司经营情况的恶意揣测和判断。花加没有正式对外发布过任何融资信息,对投资方和上亿元的融资额不予置评。此前,花加已证实完成了新一轮融资,但对于腾讯的战略投资尚不清楚。
北京商报记者查阅的融资信息显示,花加目前已完成B轮亿元以上人民币的融资,真格基金、璀璨资本、昆仲资本等成为本轮新的投资方。然而市场传出消息,称花加本轮融资额存在水分,实际情况是投资机构规模有限,真格基金仅为跟投,昆仲资本投资额不超过千万元。还有消息称,花加一个月前进行过工商变更,但融资额迟迟未到账,疑用曝光的方式施压投资人。
针对这些传闻,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广锋认为,企业一般不会故意夸大融资额。他表示,创投圈的信息透明度很高,具体的融资额和估值对投资方来说不是秘密。独立投资人王宇翔则指出,初创企业模糊处理融资额是普遍现象,夸大融资额可能是为了扩大宣传,向外界展示企业有足够的资本探索新的运营模式,并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但如果融资数额没有及时到位,意味着企业未来的战略投资可能收紧。
值得注意的是,花加在本轮融资之前已经完成了股权结构变更。有分析人士称,新增股东代表股权投资,而退出的股东可能因多种原因选择退出,包括对未来盈利模式的不看好等。王宇翔表示,早期投资时,投资机构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外,还会提供业内资源,但在初创企业逐渐打开市场后,存在投资机构不继续投资的可能性。
花加深陷融资风波的背后反映了鲜花电商行业的竞争压力与资本市场的复杂多变。对于花加来说,如何处理好这次融资风波、确保资金及时到位、维持经营模式探索的持续性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作为投资者和消费者也需要保持理性态度看待企业的融资与宣传行为。何广锋深入阐述了公司融资的困境。他表示,在新一轮的融资过程中,公司未能顺利从原有股东处募集到资金,其背后原因多元且复杂。核心问题在于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前景产生了疑虑。当前,公司的估值被设定在了一个较高的位置,这超出了许多投资方的心理预期,双方在价格上的分歧成为了融资的一大障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后续的对赌条款未能达成共识,这无疑加大了双方之间的分歧。在业绩承诺的问题上,创业者暂时无法提出满足投资者期望的承诺,这也使得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有所动摇。
对于股东撤离的原因,王宇翔也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他指出,股东撤资可能是投资机构出于资金周转的需求而做出的决策。企业的发展如果已经满足了投资方的心理预期,投资者可能会选择资金回收以保证现有收益,因为继续追加投资可能带来的风险及机会成本可能使投资者选择保持观望态度。也存在投资者基于对企业或行业未来的判断认为预期风险过高而及时撤离的情况。这种决策需要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走向进行深度考量与权衡。
何广锋进一步指出,投资后再撤资的情况确实存在变数。如果股权和资金尚未完成交割,那么撤资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一旦资金与股权完成了交割,资本方想要撤资就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因为双方需要共同面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也存在投资方将资金分期打到企业账户后由于某些原因选择撤资的情况。这再次凸显了投资者和创业者之间需要建立深度的信任与共识的重要性。在融资的道路上,双方都需要谨慎行事并共同面对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