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在行、知乎、得到上演“四国大战”
一、知识变现时代来临
阿飞,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身处互联网行业的繁华之中。他的日常,成为了当下许多一二线城市办公室白领的缩影。清晨,在上班的路上,他习惯在喜马拉雅上聆听罗胖的最新音频,汲取知识的养分。到了办公室,他会浏览虎嗅、36kr等网站,生怕错过行业内的最新动态和大咖观点。午休时,他会刷知乎,除了寻找新知,更是在信息流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晚上临睡前,他再次沉浸在音频的世界,度过充实的一天。
这是一个知识变现的时代。从罗振宇力推得到平台,到知乎值乎live、在行分答的火爆交战,再到《奇葩说》等节目的火爆,知识交易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喜马拉雅的知识节更是将这一趋势推向了高潮。这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的矛盾。
人们一方面追求有营养、有价值、深入系统的“干货”,另一方面又希望所获得的知识浅显易懂、一看就会。他们乐于在朋友圈分享专业文章,却往往只是囫囵吞枣地阅读,过目即忘。他们在知识消费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订阅各种课程,却又常常无法坚持听完。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人们究竟在追求什么?
二、知识消费背后的逻辑
知识为何越来越热?人们常常能列出各种逻辑,如知识经济、专业分工、信息爆炸等。但今天的知识热,是否只是表象?
我们要明确消费的是什么。在分答等平台的推动下,知识信息可以分为四类:纯粹的学术知识、加工过的干货型知识、可实施的操作方案以及资讯八卦。人们在知识消费中更青睐于加工过的干货型和可操作的知识,而非纯粹的学术知识。这说明,人们在追求知识的实用性和便捷性,而非仅仅追求知识的深度。
我们还要看到知识变现背后的商业模式。许多平台都在尝试复制分答的成功模式,但效果却并不理想。这说明分答的成功并非单纯的知识的胜利,而是与其背后的商业模式、用户体验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
我们在看待知识变现这一现象时,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其背后的逻辑。知识消费的热潮并非仅仅因为知识的价值,更是因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用性和便捷性。我们也要看到知识变现背后的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等因素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知识消费现象。探寻知识消费之旅:从为什么消费到为何付费的转变
当我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无论是为了探索未知、解决专业难题,还是为了社交货币或是消遣放松,我们都在不断地消费知识。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消费知识?又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愿意为知识付费,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却犹豫不决呢?
我们来谈谈人们为什么会消费知识。
纯粹的求知欲是其中的一大驱动力。小时候,我们可能因为某种困惑和好奇,翻开《十万个为什么》寻求答案。我们还会为了解决具体的专业问题而学习,比如投资股票前需要补补理财知识。功利性的应试和升迁也是一大原因,这样的学习更多是为了应对考试或职位晋升。社交货币和社交圈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纯粹为了消遣放松,分散注意力也是人们消费知识的一大理由。
那么,为什么在某些时候,人们愿意为知识付费,而在另一些时候却不愿付费呢?这背后隐藏着多个原因。
对于功利性的应试升迁,付费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对于真正有用的知识学习,人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这可能是因为需求不迫切、目标不明确、效果不清晰、过程非标化以及互联网免费内容的惯性的影响。人们习惯了在互联网上免费获取各种内容,现在要付费自然会感到不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接受并愿意为知识付费。特别是在某些平台上,知识付费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人们开始认识到,优质的知识内容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付费是对知识创造者的尊重和支持。
在2016年,市场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愿意为知识付费,只要你提供的价格不是过高。各大平台上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知识节上的销售额迅速增长。在知乎live上,参与人数也在不断上升。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这一改变的发生呢?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人们对知识的价值认识不断提高、社交圈的影响以及平台对优质内容的推广等。知识消费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而付费获取知识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在对当下流行的知识交易模式进行深入剖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这些模式究竟为何能够赢得大众的青睐。如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知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或者课堂,而是通过各种渠道,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这其中,喜马拉雅、在行、知乎live和得到等平台的兴起,无疑为我们探索知识交易的新模式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当我们谈及喜马拉雅时,首先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便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知名人士,如罗辑思维音频、吴晓波等。他们为我们带来的知识课程与知识节目,不仅系统连贯,而且现场化、故事化、干货化和娱乐化。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偷师学艺,体验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喜马拉雅凭借其特有的优势,成功地将知识交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轻松获取知识。这也是《吴晓波频道》能够获得1.33亿播放量,视频点击量的四倍之多的原因。
而在行则是另一种知识交易的代表模式。它主要强调的是知识咨询,专家线下约见的方式,更像是一种带有社交色彩的咨询行业O2O。这种模式下,人们可以近距离接触到行业专家,获取更为深入的专业知识。分答等平台的兴起,也让知识交易更加碎片化,满足人们快速获取知识、满足好奇心的需求。
知乎live则是一种融合了社交与知识的分享平台。它继承了知乎一贯的调性,内容相对专业系统,同时还融入了社交元素。在这里,人们可以因为业已形成的社交关系、介绍页上亮眼的履历或是被预告提纲中的某个问题而参与一场live。这种模式下,知识的传播更加高效,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
得到则是一个以知识精读为主的平台。它秉承了罗胖要做知识“二道贩子”的思路,对知识进行筛选和提炼,为人们提供精华版的知识内容。这种模式下,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到大量的核心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这四种知识交易模式各有优劣。喜马拉雅和得到更注重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而知乎live则更侧重于知识的分享与探讨。而在行则更注重知识的咨询与解答。这些平台都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满足人们获取知识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便捷、高效的知识交易方式。这也让我们看到了知识交易的巨大潜力与未来发展空间。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平台或许会进行更多的创新与尝试,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知识,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口耳相传的时代,到今天的数字化信息时代,人们对于知识的追求与付费模式一直在演变。关于“听”,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主讲人的音色、节奏、力量和气场,都能给听众带来多层次的愉悦和享受。当娱乐化成分过重时,人们或许会过于重视娱乐体验而忽略学习的本质。
在知识交易的模式中,“行”强调的是实用性和社交属性。在这里,人们期望通过约见专家解决实际问题,或是建立人脉关系。这种模式的非标准化和不确定性可能会给专家带来压力,影响其应约的动力。
知乎live则更侧重于专业性和系统性。在短时间内,主讲人需要深入系统地讲解知识点,通过图片、现场答疑、互动等方式增强现场感。但这种方式对于听众来说,要么因为分享过于专业而难以理解,要么因为听录音的方式而感到疲惫。
与此“得到”模式以其快速、轻便的特点,吸引了众多快节奏生活的人士。但这也建立在高度信任“拆书者”的基础上,对于喜欢自己读书、做笔记的人来说,可能会担心被解读角度左右思考,担心遗漏有价值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人们开始愿意为知识付费呢?这不仅仅是一时营销的结果,更是知识付费趋势的显现。中产高知人群的付费意识正在崛起,他们愿意为喜欢的知识网红赞助;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也在逐渐成熟。例如,知识平台通过静心设计专家页面、整合数据服务、精准推广等方式,使知识付费更加“性感”,从而吸引更多用户。
知识付费的兴起,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与追求,也反映了商业模式与消费观念的转变。在这个时代,人们愿意为知识付费,因为他们相信,知识能够带来价值,能够改变生活。而这种趋势,也将继续推动知识付费行业的繁荣发展。知识消费:价值更高,体验更丰富的内容消费时代
在内容消费的世界里,知识消费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价值更高的消费形式,更是满足人们多重需求的源泉。当我们消费内容时,背后隐藏的动机多种多样。
人们渴望通过消费内容来获取知识,满足求知欲。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探索未知的冲动,而知识消费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最佳途径。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深入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人们都能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人们期待与作者产生观点碰撞,领略作者的人格魅力。当我们在阅读时,不仅是在消费内容,更是在体验一种精神的交流。我们被作者的独特观点所吸引,与之心生共鸣。这种精神上的交流,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知识消费还能提供社交谈资,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信。当我们掌握了一些独特的观点或知识,就能在社交场合中脱颖而出,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知识消费还能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审美体验。读小说、看笑话、听心灵鸡汤,都能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单纯的娱乐或信息获取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人们希望在内容消费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追求知识的也追求有趣、有料的内容。这就好比看《奇葩说》,我们不仅是为了看搞笑吐槽,更是为了那些振聋发聩的“金句”。
在这个背景下,知识主题的内容消费成为最成熟、最丰富的内容类型。它有知识有资讯,可以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它内容丰富、故事感人,让我们获得精神体验;它推销观点,引人深思;它的内容可以直接转发,提升我们在人群中的。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知识主题的内容消费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娱乐的每一个角落。
更重要的是,知识消费中打造的“知识网红”更容易形成IP。相比常见的红,知识网红在专业领域更具竞争力。目前,该平台已经集合了850名付费知识网红,成为知识网红的第一平台。
各类知识消费平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一场“心理战”。它们都在寻找最符合未来新中产人群的学习特点、阅读心理和消费习惯的模式。这场竞争将围绕学习成本、消费体验、学习深度、内容供给和商业策略展开。谁能最大限度地帮助用户省时间、降低学习门槛和成本,谁就能赢得市场。谁能最丰富快速地满足人们消费知识内容的各种动机,并带来感官愉悦等各种附加享受,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省时间、容易学、学得爽、大咖多、有归属、可持续”,这将成为知识消费平台决胜的关键。从喜马拉雅的知识节、知乎live的促销策略,到各大平台的营销策略,大战已经爆发。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期待更多的创新模式和精彩内容,让知识消费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知识消费领域,未来的趋势犹如迷雾中的灯塔,尚未明晰。知识的形态愈发多样,其消费模式也如同知识的海洋一样深不可测。关于谁将成为知识领域的淘宝或京东,答案尚未揭晓,这一切的未知与疑问,都会在未来的大战中找到答案。
这是一个因焦虑而催生的趋势。知识消费的热潮正在涌起,尤其是在内容创业的背景下,知识内容更是成为其中的热点。背后的驱动力只有一个——中产阶级的焦虑感。
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新晋中产阶级以及那些处于社会快速变化中的个体深感焦虑。他们害怕被时代抛离,害怕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优势。他们缺乏目标,精神迷茫,缺乏归属感和存在感。这种焦虑在一线城市的外来年轻人中尤为明显。他们面临着高房价和不明朗的职业前景等多重压力,从小习惯了高度竞争的他们更是时刻感到不安。
就像学生们为了考试而拼命复习一样,人们购买知识内容并非出于对知识本身的热爱,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焦虑感。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他们选择购买社交货币,寻求在人群中的优势。他们花钱购买知识内容,因为这些内容代表了门槛,代表了独家信息,可以帮助他们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因为迷茫和不安,他们更加需要专业的指导。目标规划、投资理财甚至日常消费都需要得到专业人士的建议。这种对专业深度指导的依赖使得付费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他们追求存在感和归属感,追捧知识大咖,加入学习社群,让内容消费成为精神力量和自信源泉。他们渴望不断进步,哪怕记住的只是故事和结论。
可以说,经济形势越不明朗,中产阶级的焦虑感越强,对知识消费的需求就越发突出。在迷失的时代,知识网红和内容消费成为最亮的指引。焦虑感将知识消费变成了一个心理刚需,让付费成为了一种仪式感的证明。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人们对深度知识的渴求与日俱增,却希望其呈现方式越来越浅显易懂。或许深刻的知识仍属于少数求索者,而碎片化的娱乐化知识将充斥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最终人们会摒弃肤浅的娱乐,追求理性的深度吗?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我们可以向知识致敬,向这个充满未知与探索的时代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