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相杀:移动联通IT支撑回忆录(1-4)
在电信行业的IT圈,一场关乎全国移动电话漫游计费结算三期工程的激烈竞争早已成为历史佳话。这段往事,仿佛一部生动的商战小说,被业内人士广泛传颂。而今,让我来为您细细道来。
故事要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说起,当时联通刚刚起步,凭借全业务牌照的优势,立志在电信行业大展宏图。其中,联通的IT支撑系统堪称他们的制胜法宝。以艾波博士为核心的一支团队,带着对电信行业IT支撑系统的深度研究,开启了联通的IT建设和发展的新篇章。他们提出的“一个体系多个子系统”的支撑系统总体框架,为联通的发展描绘出宏大的蓝图。
尽管联通在IT支撑领域占据先发优势,移动却凭借后发而先至的态势,抢先完成了全国业务支撑系统的建设。这背后,得益于移动实战派的针锋相对的策略和团队的年轻朝气。这支团队汇聚了众多核心骨干,他们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敢于创新,敢于挑战。他们深知要想完成超大规模IT系统建设,必须集结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他们采取了不同于联通的策略,强调总部和省公司的力量相结合,并拉拢合作伙伴资源。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移动与联通的这场IT支撑系统之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较量,更是战略和人才上的比拼。联通的学院派稳扎稳打,却失去了部分资源;而移动的实战派则迎难而上,夺取了先机。这是一段充满激情与拼搏的历史,展现了电信行业在信息化浪潮中的蓬勃发展。
历史的传承总是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演绎。在这场电信行业的商战中,《输赢》这部商战小说或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现实中,移动与联通的这场IT支撑系统之战,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和偶然因素。那些参与者们背后的故事、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那些关键的决策和转折,都成为了这段IT往事的珍贵记忆。
如今回首往事,不禁让人感叹岁月的流转与变迁。移动与联通的竞争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那段关于IT支撑系统的往事,也成为了业内人士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不禁会想起那段充满激情与拼搏的历史时光。而对于我们来说,更应该铭记这段历史所带来的启示和教训,让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前行、不断进步。吸引优秀资源,移动策略制胜
如何吸引企业和专家资源向移动倾斜?实战派的特点在此刻凸显出来——“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移动深入分析了联通的优劣,制定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战术策略。
联通的规则详尽而一致,但这也限制了厂商的创造空间。系统如何开发,规范中已经规定得清清楚楚,留给厂商的任务仅仅是代码开发。这样的策略有助于压低报价,降低建设成本,对联通而言似乎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并未使大规模、经验丰富的厂商以及技术高手得以充分发挥其优势。
移动看到了这一策略的弊端,于是从制定规范开始,便广泛传播“移动要投巨资建设支撑系统”的信息。移动的规范只是框架,具体的建设方案给厂商留下了巨大的创造空间。在规范编制过程中,移动反复强调“把蛋糕做大”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各方积极参与。
而联通稳扎稳打,按部就班地分批次开展系统建设,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完成全部体系的搭建工作。相比之下,移动的策略则更为积极和开放。他们不断展现各种商机,再加上投资充足,付款及时,进展迅速,逐渐吸引了业界的目光。
在初期,从事运营商IT支撑工作的专家并不多,且主要分布在一些规模并不大的国内集成商中。移动的BOSS和联通的综合营帐项目开工,两家技术框架存在差异,使得集成商在两线作战的能力受限。但在移动宽松的项目建设模式下,大厂商得以充分发挥人员和技术的价值。
当企业吃透移动和联通的策略方向时,它们的选择已经没有悬念。在联通的项目中,大厂商并不占优势,而在移动的项目中,则可以更好地展现其实力。业内的优秀资源逐渐围绕移动的BOSS建设节奏展开,与移动的业务支撑系统共同成长,自然就远离了联通的体系规划和系统建设。
移动成功的秘诀在于其实务策略的有效实施。不仅制定了针对性的策略,更关键的是高效的执行效率。他们成功地吸引了业界的目光和优秀资源,使其业务得以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