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之宝,不仅遗落民间,还在寺庙做了300的咸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孕育了无数珍贵的文物宝贝。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的,是一件被《国家人文历史》评为镇国玉器之首的宝贵之物——渎山大玉海。
渎山大玉海,一个听起来就充满历史韵味的名字。这件无价的镇国之宝,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据说,这是忽必烈用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制成,重达七千斤。它的造型独特,内部空间巨大,可以储存三十余石的酒,因此又被人们称为“酒海”。
这件玉器的诞生并非仅仅为了满足饮用之需。实际上,它的背后隐藏着忽必烈想要展现国家强盛的虚荣心。但不可否认的是,渎山大玉海的问世在中国玉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件玉器原被放置在广寒殿中,元世祖忽必烈大宴群臣时,常常以此酒器宴请群臣。甚至在西方人的旅游传记中,也有关于忽必烈大宴群臣场景的描述,其中就提到了这个巨大的酒瓮。随着朝代的更迭,渎山大玉海的主人不断更替。七年前的一场大火使广寒殿倒塌,渎山大玉海及其底座被迫转移。
几经辗转,渎山大玉海最终流落到北京西华门外的真武庙中。由于它的玉色暗青绿中带有黑点,形状也容易被人误解,寺庙的和尚曾将其当作普通的大石缸,用来腌制咸菜,这一用就是三百年。不得不说,这是有史以来最为尴尬的一件国宝了。
后来,在真武庙重修时,这件“咸菜缸”的价值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虽然当时康熙皇帝并未将其据为己有,而是将其安置在寺庙中守护,但幸运的是,这件国宝因其独特的外形,在二战时期并未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件大玉海才被相关专家发现其真实价值。
这件渎山大玉海不仅仅是一件玉器,更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它的坎坷经历、独特的造型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都使其成为无可替代的国宝。每一次提及这件宝物,都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