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休之的为人如何 为什么说他是政治斗争之下
司马休之,宗室子弟,一生历经东晋及北魏四国,他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独特且引人入胜。他的列传在南北两朝的史书中均有记载,如《》和《魏书》。他与众多南朝宗室一样,历经大国博弈、政治斗争,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
刘毅被诛后,司马休之继任荆州刺史,深受江陵百姓的爱戴。这也引起了刘裕的警惕。此时的刘裕,对权力的渴望已达到了顶峰,他需要的是听话的部下,而不是可能对他构成威胁的地方长官。当刘裕看到司马休之的长子司马文思的行为触犯了他的新法规时,便找到了加罪的借口。
司马文思,袭伯父司马尚之的谯王爵位,他生活放荡不羁,喜欢四处结交朋友,颇具侠士风采。他的这种纨绔作风却触犯了刘裕的严正法规,导致他频繁涉及官司。尽管司马休之对儿子的行为感到不满,但他并未对儿子进行任何处理,只是请求朝廷解除自己的职务,并请求废掉司马文思的王爵。
刘裕对司马休之的举动十分不满,于是在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对司马休之采取行动,将他的次子司马文宝、侄子司马文祖一并赐死。他亲自领兵讨伐司马休之,意图彻底消灭这个潜在的对手。
司马休之早有防备,他与同样不满刘裕专权的雍州刺史鲁宗之及其子、竟陵太守鲁轨联络,并向朝廷上表列举刘裕的罪状,以荆州兵马对抗刘裕。刘裕听闻司马休之的参军韩延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写信希望他能归顺。
刘裕在信中写道:“司马文思的事情,众人皆知。我执送他给司马休之时,已给他留足面子。但司马休之毫无愧疚之心,天地所不容。我西征之际,只捉拿他们父子。原官员一律不问罪。我向来敬贤爱才,只望足下早日归顺。否则,刀枪无眼,恐伤足下性命。此信亦可给同僚看,望他们顺应局势。”
这封信充分展示了刘裕的权谋与智慧,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人才的重视。司马休之及其同僚的命运如何,仍悬于一线之间,历史的走向将如何演变,令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