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妃子差点被迫殉葬,因祖父有功逃过一劫
在古老的中国王朝中,有一朝代的明智之举令人赞叹。为了防范专权的危险,他们特设规矩,严禁公主与豪门贵族联姻,皇子也不得迎娶高官显贵之女。在这之中也有例外,用以笼络功臣的心。
这一朝代中,有一位杰出的将领张玉,他的地位如同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徐达。原本服务于其他势力,后投降明朝,为朱棣效命。张玉的英勇事迹数不胜数,他曾率领军队夺取北平九门,为朱棣稳固地位立下汗马功劳。在真定之战中,他作为先锋勇猛异常,击败了敌军,为燕军赢得了第一次大捷。
张玉作为燕军主帅时,依然是朱棣最可靠的王牌。他在郑村坝、白沟河两次大胜,不仅使胜利的天平倾向燕军,更展现了其不可战胜的神话。在东昌之战中,张玉为营救朱棣而英勇牺牲,成为第一个战死的燕军高级将领,也是整个战役中级别最高的殉职将领。朱棣失去他后悲痛不已,感慨万分。
张玉的牺牲并未白费,朱棣在赢得靖难之役并夺得皇位后,追封张玉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不仅如此,朱棣还迎娶了张玉的女儿为贵妃,并安排张玉的孙女嫁给太子。
这位孙女的父亲是另一位靖难功臣张辅,她也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后嫁给太子朱高炽。虽然她进入太子府的时间较晚,但地位非凡。她接连遭遇两次大丧。第一次是公公朱棣的驾崩,她的丈夫朱高炽继位,她被封为敬妃。仅仅十个月后,朱高炽突然去世,张敬妃面临是否殉葬的问题。
在明初,被临幸过的妃子在天子驾崩后是需要殉葬的,这是一项残忍的制度。尽管所有人都知道其不合理,但无人敢于反对。最终,明仁宗在临终前考虑到张敬妃的出身、家族地位以及祖父和父亲对王朝的巨大贡献,特别指示她免于殉葬。这一决定得到了继位的认可。明仁宗殉葬的五名妃子中并没有张敬妃的名字,她得以留在后宫。虽然史书上对她的后续生活没有记载,我们也不知道她何时去世、葬在哪里,但相较于那些死于非命的妃子,她的命运已算是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