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是怎么北伐的?东晋政府的态度如何?
腐朽的西晋王朝,在流民起义的冲击下已摇摇欲坠。公元308年,匈奴贵族利用人民对西晋统治的不满,在平阳称帝,挥兵南下。仅三年,他们便攻陷洛阳,俘虏了晋愍帝。随后,镇守建康的琅琊王司马睿,在各方势力的支持下,于313年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王朝。
此时的北中国已被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所统治。广大人民生活在分裂割据、战火纷飞的困境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东晋名将祖逖应运而生。他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出生在河北涞水县的世族地主家庭。
祖逖目睹了西晋统治的腐朽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济世救国的思想。他与好友刘琨共谈世事,忧心忡忡,夜不能寐。青年时代的祖逖,发愤健身习武,立志报国。当刘渊军攻陷洛阳时,祖逖率亲族乡党数百家逃往淮泗地区。他在南逃途中,以身作则,得到大家的爱戴。
祖逖逃奔江南,并非为了避乱或谋取官职,而是为了复兴国家。他深知北伐的事业是正义的,定能得到北方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于是,他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挑选部曲,渡江北上。当航船行至长江中流时,祖逖的壮志豪情激发了部众的感慨和激奋。
祖逖屯于淮阴,积极训练士兵,等待北伐的最佳时机。他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率军夺取了浚仪的东台。此后,他频频出兵邀击敌军,共歼敌五万余人。黄河以南地区逐渐为晋军所控制。正当祖逖准备乘胜追击之际,朝廷却对他心生疑忌,派人来约束和肘制他。朝中大臣争权夺利,内乱一触即发。
这让祖逖内心忧愤,担心北伐大功毁于一旦。他“内怀忧愤”,终于病倒。在一个秋夜,他仰望北方天际的星空,想到壮志未酬,凄然长叹,遗憾离世。
祖逖领导的北伐虽未完成统一大业,但却沉重打击了敌人的气焰,使东晋政权得到暂时的稳定。他的“闻鸡起舞”和“中流击楫”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为反抗民族压迫而斗争。他的事迹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