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后接掌兵权的为啥是杨仪而不是姜维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见证了姜维从一个无名小卒逐渐崭露头角的过程。自诸葛亮招降他后,便对其格外看重,甚至迅速提拔。可以说,两者之间如同师徒般紧密,诸葛亮更是将毕生所学倾囊传授给姜维。在诸葛亮北伐病逝五丈原之际,人们意外地发现,接掌兵权的并非姜维,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让我们了解一下姜维的背景和成长经历。自建兴六年(228年)起,姜维作为天水郡参军投靠诸葛亮后,便迅速得到了提拔。他不仅被封为当阳亭侯,更是被委以重任,统帅精锐虎步军。在诸葛亮的培养下,姜维一路高升,直至成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尽管姜维备受器重,却为何未能接掌军权呢?
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虽然诸葛亮对姜维极为器重,但并未达到《演义》中托付整个蜀国的地步。毕竟,姜维是降将身份,虽然已投靠蜀汉,但时间尚短,信任程度不够。
姜维的资历尚浅,无法服众。军营中老资历的武将众多,如魏延、吴壹等。姜维若要接掌兵权,势必会面临诸多挑战,制造不必要的争端。诸葛亮的谨慎态度,使得他不可能轻易让这样的事情发生。魏延的反叛事件也充分证明了领导宿将并非易事。
诸葛亮深谙执政制衡之道。他明白武将一旦掌权,容易出现权臣。姜维虽为武将,但连年伐魏、权倾朝野的做法已经引起了蜀国民众的不满。为了维护政权稳定,诸葛亮对武将进行了一定的制衡,如魏延、吴壹等。而诸葛亮的接任者杨仪、蒋琬等均为文臣。
杨仪作为诸葛亮的长史,曾帮助诸葛亮制定军事规划、筹措粮草等,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之一。在诸葛亮死后,尽管他有资格掌权撤退,但最终并未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遗憾的是,杨仪因诽谤朝政而自杀身亡。
姜维未能接掌军权的原因复杂多样。除了信任程度和资历尚浅外,还涉及到执政制衡之道和政权稳定的考量。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姜维虽然备受器重,但最终未能成为蜀汉的掌权人物。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了曲折和变数,正是这些变数造就了历史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