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谁会先扛不住
俄乌冲突的持续性与双方承受能力的核心矛盾,在经济支撑、军事消耗、外部援助稳定性三个方面尤为突出。截止至2025年3月,乌克兰在这三个关键领域面临的风险更大,可能更早出现系统性崩溃。
一、经济与资源对比
俄罗斯经济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通过调整能源出口方向,扩大对亚洲国家的供应,并建立战时经济体制,俄罗斯GDP在2024年实现了1.5%的增长,财政基本达到平衡。国内军工产能也显著提升,弹药产量甚至达到了北约的3倍。而乌克兰的处境则更为艰难,国内工业体系近乎瘫痪,农业出口受黑海封锁限制,财政支出的50%竟依赖于西方的直接拨款。能源基础设施的持续受损使得冬季供暖电力缺口达40%,民众生活压力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
二、军事消耗与战场态势
俄罗斯在军事上采取“消耗战”策略,利用远程火力压制乌克兰的补给线和基础设施。在2024年,俄罗斯的日均炮弹消耗量是乌克兰的2.8倍,战场主动权依然在其手中。而乌克兰则面临着军事上的短板,北约援助的武器系统过于繁杂,导致后勤维护效率低下。在2024年的乌军反攻中,竟有30%的装甲车辆因零件短缺无法投入作战。兵员枯竭问题也愈发严重,适龄男性人口流失超过30%,2025年甚至需要扩大征兵范围至5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志愿者。
三、外部援助可持续性
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疲劳正在加剧。欧盟对乌援助拨款在2024年第四季度同比下降了40%,美国国会甚至冻结了60亿美元的军事贷款。北约国家的炮弹库存也仅剩下战前的15%,军工扩产进度远远落后于计划。相反,俄罗斯则在寻求国际协作,与伊朗、朝鲜等国达成武器换资源的协议,缓解了装备消耗的压力。与能源贸易伙伴如中国和印度的合作也在持续进行,支撑了俄罗斯的外汇收入。
乌克兰面临更高的系统性崩溃风险。在财政依赖度过高、兵员补充困难、西方援助波动等多重压力下,乌克兰可能先于俄罗斯出现战争能力瓦解的情况。若北约不能在2025年内兑现承诺的F-16战机及远程导弹,乌军的防御体系将面临结构性崩溃。而俄罗斯则通过战时经济转型和外部协作,仍具备至少2-3年的持续作战冗余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