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永久的悔
民俗文化 2025-04-11 15:41www.168986.cn民俗风情
《赋得永久的悔》是一篇由季羡林创作的散文名篇,收录在其同名散文集中。这篇散文以“永久的悔”为主题,通过回忆故乡与母亲的点滴往事,表达了作者对亲情和乡土的深深怀念与难以释怀的悔恨。
文章以情感为核心,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回忆与反思的世界。作者季羡林坦诚地揭示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悔恨——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这种悔恨源于他在幼年贫困生活中,看到母亲默默承受苦难却从未享受过天伦之乐的心酸。
在文章中,季羡林用朴实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初鲁西北农村的贫困景象。家中常以高粱面为食,偶尔的奢侈不过是一块月饼或一顿小米饭。母亲在饥寒交迫中从未有过笑容,却总将仅有的好食物留给儿子。这种无私的母爱成为季羡林心中永远的愧疚和悔恨。
文学上,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脱颖而出。他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如“姥姥家的牛肚”和“二大爷家的黄面饭”,来表达深厚的情感。文章贯穿了作者从贫寒乡村走向国际学术舞台的历程,通过对比“阳关大道与独木小桥”、“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凸显了成就背后的情感代价。
该文的情感表达不仅具有个人色彩,更折射出近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精神困境,被誉为20世纪中国散文的经典之作。文章对“陪伴”与“物质匮乏下亲情坚守”的深刻,在当代社会引发广泛共鸣。许多读者深受启发,意识到及时尽孝的重要性。
季羡林以学者的笔触,展现了赤子的真情。他的《赋得永久的悔》不仅是一部跨越时空的情感教科书,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正如季羡林所言:“世界上任何尊荣与幸福,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这篇散文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上一篇:四点底的字有哪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