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死尸一片,为何外卖和打车没死?
2015年是O2O项目爆发的一年,但也就在这一年,大部分的O2O又死尸一片,现在更是被投资领域唾弃不已。
这些创业者都以为能和滴滴、美团一样,只要拉到投资烧钱,就能估值上亿,就能成功。太天真!现实却是残酷的,即使他们烧着和滴滴、美团一样的钱,他们照样还是会失败。他们的失败不是因为烧钱不够,不是因为创业者不够努力,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运营,而是项目实在行不通。
为什么说项目不行?
这个需要看项目本身的出发点对用户没有价值。
现在很多媒体把它称为“刚需”,不过在我看来不是刚需的问题,而是这是否为常态的问题。吃喝拉撒是刚需,而打车和外卖只是常态需求。一个用户可以不打车,不能不吃饭,所以说吃喝拉撒是刚需,而外卖和打车是常态需求。而打车和外卖O2O能继续下去是满足了人类的常态需求。
什么是常态需求?就是这个需求在一个人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比如除了吃喝拉撒之外,出行就是用户生活中占比很常态的需求。除了打车之外,还有坐火车、飞机、公交车、步行等很多需求。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坐过飞机、火车,很少有一辈子都没打过车的。所以打车是一个很常态的需求,或者说打车这个需求在人类出行中占着比较高的份额。
眼下的很多O2O项目需求都不是常态需求,比如上门按摩,上门做指甲,回家吃饭……这些需求都不是常态需求,只是偶尔需求。
我们可以随机抽查1000个人进行调查,在过去生活的时间里,有没有做过上门按摩,有没有喊过上门做美甲等等,可以说几乎所有人都不会有这样的经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种不是我们的常态需求。
就是观念的问题,中国这个社会目前的主流人群是70后,80后,90后,思想还没像西方这么先潮。
那么为什么打车和外卖却火了?其实他们的火,不是因为他们改变了人类的常态需求,而是满足并优化了人类的常态需求,并把这些需求互联网化了。
我们可以仔细思考一下,打车出行是人类本来就有的常态需求,没有打车软件时,我们打车是路边招手或者电话叫车,打完车结束的时候使用现金支付。现在用打车,通过App叫车,我们可以看到周边车的位置,也可以根据车辆离我们的距离来合理打发利用时间,然后再上车,既优化了我们的时间安排,可以避免付钱找零问题。所以说App打车并没有改变我们的出行中的常态需求,只是通过互联网的功能,优化了出行的方式。
具体优化解决了哪些呢?
1)解决了偏远地区打不到车的问题,解决了偏远地区没有出租车的空白;
2)解决了打车的时候常有的拒载问题,通过App打车避免了很多拒载。而传统的出租拒载只能投诉,而且不管用。
3)缓解了打车费用高的问题,传统的出租打车费用越来越高,App的现今补贴降低了费用;
4)解决了找零钱问题;
5)可以解决物品丢失问题。传统的出租东西丢了,没拿发票是很难找回来的,而现在则可以通过打车软件知道司机的联系方式和备案信息;
6)提高了打车效率,避免长时间找不到出租车的问题;
7)其他问题。
所以说滴滴出行的火爆,不是因为烧钱烧够多,而且因为这个押对了领域,滴滴出行和UBer并没有颠覆传统的打车出行方式,只是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定位、支付等功能优化了打车的体验。同理,外卖也一样,传统叫外卖的方式和传统打车的方式类似,电话叫外卖、见面付现金,而饿了么、美团等外卖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功能,优化了叫外卖的方式,所以获得了成功。
其实在当下的很多O2O项目中,只有一部分项目是能成功的,大部分项目解决的不是群体需求,但很多创业者却把自己的这些需求放大后当成群体的需求来进行创业,那么都是必定失败的。创业应该是一件非常理智的事情,只有理智地认识到整个群体的需求,去满足群体或者优化群体的需求,才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