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为王的电影O2O平台三柄“大宝剑”
人人都在说电影市场火热,电影O2O火热,平台作为在线票务分发方,角色定位似乎就只是一个“买票选座的”,表面上除了依靠卖更多的票赚取代理费外,电影O2O平台似乎难有核心盈利价值,事实上电影O2O平台作为大数据集散点,数据竞争力十分强大。
2014年电影总票房为296.39亿元,2015年上半年电影总票房为203.63亿元,同比增长48%,根据猫眼电影公布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电影在线售票比例已超过50%,猫眼一家的交易额就已经超过了传统线下龙头老大万达影院。
虽然线上平台逆袭了线下影院,但二者仍是一个依存关系难有直接对抗,平台无法提供落地影院服务,充其量只能是流量聚合地;线下可以提供完整的电影服务,但大部分影院缺乏数据和营销支撑,经营缺乏数据指导。
可以说电影O2O的崛起除了有风口在助推外,更重要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摸清楚了自己的优势所在,大数据与良好的在线平台优势,是他们的“大宝剑”。以大数据为基础打造三柄“大宝剑”是电影O2O未来发展的方向。
营销宝剑大数据精准营销
电影是内容产物,首要满足的是人的精神层面需求,当今大部分人看电影的诉求是社交,但也避免不了针对内容的选择。营销对于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翻开娱乐报纸娱乐版块,最常见的就是首映礼城市巡影等活动,影片主创人员在各个城市各个影院发起各种活动,其目的就是吸引观众的注意,提升票房收入。
有了在线销售之后,一切变得不一样了。主创宣传次数开始降低,在线营销推广渐渐变得多起来,而票房仍在稳步提升。在线平台的营销变得越来越有效,在平台交易历史中,针对不同电影有不同销售记录,记录关联的是不同用户的相关信息,包括职业,年龄,城市等信息。这些都与电影消费进行匹配关联,建立与电影相关联的用户库。在电影营销期间可以更有针对的发起营销活动,对重点人群精准化营销避免消耗营销成本。例如此前《栀子花开》剧组根据票务平台反馈的数据,把观影人群精准到国内三四线城市中,避开了看似更有市场的一二线城市,实现精准化定位。
排片宝剑用户画像精准定位排片
大数据的应用除了在营销上还体现在排片上。电影票房在全年中是存在周期波动的,年初的贺岁档,年中的暑期档,各大节日期,国庆档,五一档,传统的发行方只能大概了解到各个档期的消费人群数量和分布,也知道该在合适的档期推出合适的题材电影。除了在日期上有排期差异外,各个电影院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所能面向的观众也不一样,也需要在每天的排片上做差异化安排。
此前排期更多是发行方与院线相沟通的结果,发行方为了获取足够多的票房和影片影响力会争取足够多的排期,实际中由于观影人群层次分布不同有时反而会给院线方造成不必要的空置,这种空置也会降低影片的“上座率”。伴随电影市场越来越成熟,消费者电影消费习惯的逐渐建立,对于电影的选择开始变得更加多元化,发行方与制作方已很难去为消费者做具体的画像。
电影O2O平台聚合大量用户数据,除了帮助精准营销外更能起到辅助排片作用,利用以往平台购票数据,例如绑定的社交账号分享行为,绑定的购物账号购买行为,及其他相关账号数据,通过对这部分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较为完整和精准的消费画像,在排片上可以避开非目标人群的影院或消费时间,实现排片最大价值实现。
内容宝剑连接后端直接输送内容题材
以前端数据带动后端内容生产也是电影O2O带来的新思考与新价值,典型的就是阿里影业的成立,华谊推行粉丝经济,其本质是更加注重内容输出,将内容制作与前端反馈精确挂钩,一方面避免“烂片”或影片冷遇,帮助影视制作人员摸清市场走向;另一方面直接输出更受人欢迎的商业片,最大限度的迎合商业规律获取商业价值。
与院线售票数据不同,电影O2O平台拥有得天独厚的线上运营基础,以社区为基群,平台能侦测到已购票的反馈数据。我国电影盗版情况较为严重,电影消费并未达到全民阶段,许多人是抱着“我想看”的心态参与社群讨论,电影O2O平台利用自身线上优势可以更全面的抓取这部分数据,与观影后人群数据相结合,更能反映电影实际价值与效果。从侧面上这种社群文化也是不断鼓励消费者进行正版消费,在大环境下有一定促进作用。
电影O2O平台要深刻认识到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数据的挖掘与应用,不要在盲目的扩张中迷失掉平台价值属性,把数据作为武器,去争夺更大的市场也是去争夺更多的利益,实现电影产业的线上线下融合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