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创业生态调查:理性的力量正在占据上风
题图来自别样网
导读 : 今日的创业服务,已经实现了全方位的升级,而创业者们的选择,其实更多了。
近日,创业黑马学院案例中心与i黑马记者针对北京的主流创业服务机构、孵化器和许多创业者进行了一次调查。我们发现,北京的创业生态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众多的创业“咖啡馆”正在努力转型,一些投机而来的所谓“孵化器”又在纷纷离去,与此,有一批新型的创业服务机构正在悄然崛起,创业者们的执情不但没有远去,反而继续向北京汇聚,而中国的整个创业生态环境,正在这种优胜劣汰中,一步步走向成长与成熟。
咖啡馆的变奏
3月的某个中午,中关村创业大街的“黑马会”一楼咖啡馆内,墙上贴满了纸片,其中大多数是招聘新员工的启事,还有一些是新项目在寻找合伙人或者投资人,记者翻了一下,这些启事大多是3月1日以后贴出来的,不超过一个月。
至少,创业者们招聘新员工的需求还是旺盛的,这一点也可以在朋友圈中得到验证。“只要大家还在积极招人,情况就应该还不坏”,黑马会中的一位创业者告诉记者。
咖啡馆内坐着的人却不多,午后的黄金时间,创业大街多数咖啡馆内大半的椅子空着。
这是最为平常的一天,记者发现,有一家创业咖啡馆的上百位置被占去了大半,于是走了进去。零星几个吃完盒饭的人已经收拾完毕,开始下午沉闷的工作;背着包发用户体验卡的创业者被主办方及时制止,悻悻离开;咖啡吧台的工作人员端着茶水,进进出出……
下午1点30分,项目介绍活动准时开始,这是每周一到周五固定的内容,每个人几分钟时间,介绍产品特色和创业需求。
不难发现,他们都经过了一番准备。一位专程从河南赶来的创业者有些苦恼,他的PPT一直没法播放,只好拿着手机在向人们介绍一款电商产品,这个app将线下便利店放到手机上,顺便融合了地图查询功能,目前仅打通了河南当地一个城市。他声称用了8年时间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没有的商业模式。”
语毕,环顾周遭,略微尴尬,掌声未能如期而至,台下人们的脸上表现出的更多是好奇和质疑。他刚走下台,五六人围上去。一位操着东北口音的男子率先开炮。
“人家在淘宝便宜,为啥要在你这里买呢?”
“那是淘宝,那不是电商。”创业者反驳。或许是第一次听到有人把淘宝排除在电商之外的,东北口音的男子“呃”了一声,似乎没有反应过来。还没有人开始探讨为什么淘宝就不是电商时,又被旁边的人插了一嘴,便开始了下一个问题的讨论。
三言两语后,各自加个狼蚁网络推广,散去。听到兴奋内容,又重新聚拢,周一到周五,循环往复。
这种集市一般的粗放做法越来越失去魅力,而此前咖啡馆里流传的成功故事没能上演。
乔会君早已对咖啡馆失去了兴趣,他是洪泰智能硬件孵化器A+labs创始人兼CEO。“咖啡馆里面看项目的基本都是投资经理这个级别的,并且不是主流机构的投资经理,合伙人是很少有去咖啡馆里看项目的。”乔会君先是顿了顿,有所顾虑,但还是说了出来。
投资人依然掌握主动,他们并不缺项目,只需要用一天的时间专门看项目,提前约好,半小时一个,坐着不动,都能全部看完。
更为致命的是,咖啡馆的项目越来越被打上不靠谱标签,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渠道,“优质的项目对创始人的人脉资源和知识储备等各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乔会君说,坐等咖啡馆机会的人,没有太多的积累。
尽管如此,随着创业热潮兴起,创业咖啡馆还是多了起来。3W咖啡是创业咖啡馆的榜样。这家由数十位大佬众筹而来的项目,随着总理的到来而声名大噪,一时之间,参观朝圣者络绎不绝。
乔会君参与过创业咖啡馆项目,朋友在做,采用众筹做法,筹集50个人,他出了几万块钱。但之后便没有再过问,也从没去过。等他听说时,已经是倒闭的消息。
“咖啡只是交流的平台,没有赢利点。”乔会君苦笑。而创业者早已经不缺乏交流的平台,这种交流甚至很多创业孵化器本身也配备了咖啡馆。即便是3W咖啡馆,也并不靠咖啡赚钱,大部分靠招聘项目拉勾网挣钱。
起初,人们希望借咖啡馆这个平台给创业者交流,至于如何把流量变现,依然没有人想清楚。
而许多咖啡馆活动也渐渐失去魅力。“你看许多路演效果也不好了,活动太多了。”创客总部合伙人谭君说,一些浅层的金融常识不会再有人听了。
毫无疑问,咖啡馆们正在寻找转型的道路,这会是一个漫长而专业的赛跑。
孵化器两极分化
“咖啡馆”只是创业生态变局的冰山一角。更大的两极分化发生在孵化器领域。
3月2日,北京新商业中心——望京,颇具未来感的SOHO已经成了望京地标性建筑。地产商潘石屹专门拿出了一栋五层楼搞孵化器,每层1300多平米的空间被切割成10平米大小的格子,如迷宫一般。 根据前台指引的楼层,工位出租的情况还比较如人意,超过50%。但在一层,没有门卫保安,两名保洁阿姨坐在沙发上聊着天,办公设备早已齐全,偶尔能看到封闭的工位内坐着三五创业者,开放工位几乎都还空着。
这里的租金并不便宜,开放工位560元一周,封闭工位720元一周。创业者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是每月至少2200元的租金。
阳光100优客工场,是另一位知名地产商毛大庆的创业孵化项目,9000多平米的面积,占了整个地下一层,一片繁忙。封闭的办公位基本都被占满,门边被贴上了各项目的名称牌。
而在一站地铁之外的外企公寓优客工场,却是另一番景象,咖啡吧台旁边坐着两人在聊天,五六排的开放工位只坐着一个人。开业不久的海龙大厦优客工场情况大抵如此,角落50多个工位,整片空无一人。
“很多孵化器都面临入驻率问题,总体也许不到30%。”乔会君直言不讳,根据他的统计,北京正常运行的孵化器有400多家,工商注册里含孵化器业务的企业却接近万家。今年1月的科技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近3000家,除此之外还有众创空间2300多家。
自然,其中不乏投机者。
西部一位做孵化器的人士告诉i黑马,去年底开了次当地政府组织的团拜会,发现一些孵化器竟然在讨论如何招商这样的初级问题。许多人是为了拿政府补贴,特意挂了块孵化器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