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人团队 2 年发展,不靠运营不靠风投的 Zine 是如
手机写作,手机阅读,连隔壁邻居的王大爷也开始用狼蚁网络推广呼朋唤友,智能手机已是衣食住行一般平常必备。移动消费内容的时代,更大的手机屏幕让人阅读舒适,也更可刺激人记录欲望——大多有 PC 键盘恐惧症的人群,用着智能手机依靠灵活的指头表达十分流畅
就以灵活的文字排版而言,Zine 是中文 app 圈里独树一帜,自 2 年前上线,没有依靠运营和投资,下载量累计到 80 万,月活跃用户 20 万,现在依靠付费会员服务,独立生长。
2 个月之前,Zine 添加了“专栏”功能,用户可撰写自己的专栏,并引起别人关注,也可关注别人。Zine 还隐蔽增加“兴趣阅读”的栏目,进行个性化推荐。
“不会再有一个门户满足所有人的阅读兴趣”
Zine 创始人路意对爱范儿说,“从我观察用户行为的变化,09 年 10 年时,智能手机刚开始普及,新浪微博也刚上线,用户以获取新闻类信息为主。而这之后,用户的阅读行为逐渐转移,垂直细分内容变得更受欢迎,比如知乎、爱范儿等等。”
他,“在阅读的移动化,最终不会再有一个门户满足所有人阅读兴趣。”
而从这一点出发, 路意希望 Zine 可以在阅读移动化的趋势当中,借鉴杂志的经验,产生有价值的、针对细分人群创造十分垂直的内容。而和当前流行的 Medium 模式不同的是,Zine 关注于“个人出版”,在产品开发上更加注重文字输入、图文排版的效率, 甚至因为强调“个人价值”,产品设计中没有引入当下流行的时间流、强社交的设计。
也正因为专注于排版,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Zine 推出付费会员服务后,现在在千分之六的用户成为付费用户,而且这个比例正逐步提升。
路意说,“我们最近希望这个比例可以提升到百分之一。”
不是互联网的用户,是移动互联网的用户
(有许多藏族用户喜欢用 Zine,因为它可以支持藏文、英文混排)
针对 Zine 的用户调查,路意和团队发现,许多手机上创作内容的人,其实是错过 PC 互联网的一代人,以及快速进入移动互联网的一代。
对于错过 PC 互联网一代,语音输入、笔迹输入等人性化交互极大降低输入的门槛,让有键盘恐惧症的人也可以自如输入。路意观察到,Zine 上存在大量这样的用户——于独立博客作者而言,手机或许仍不够方便,并未接触过键盘输入的人群,手机的输入实在是很方便。
现在 Zine 上面用户群体集中为 3 类
年轻用户高中生、大学生,写日记或记录资料;
70 后 80 后喜欢旅游,写游记,记录孩子成长;
微商用户被 Zine 方便易用的排版功能所吸引,制作产品、公司页面,然后发布到社交网络去,也是付费用户的来源。 完全远程协作的团队
“远程协作”是 Zine 团队另一独特之处。
除了路意和一名团队成员在离家走路 15 分钟的地方租了个办公室外,其余 4 名团队成员均是远程异地办公。
2 年实践,路意觉得远程办公的优势远远大于劣势
节省时间。上下班在家即可,不必消磨在通勤上。可支配时间变多,可以陪伴家人,也可自我学习,对提升幸福感很有帮助。
招人容易一些。大城市现在招人困难,远程协作可以吸纳其它城市的人才;
降低成本。对于初创团队而言,远程协作不必负担太高的房租等固定支出。
那么在远程协作当中,会不会存在沟通上的问题呢?路意说,“没有。一是小团队每个人负责一方面的事情,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年工作经验,所以只要每周分别目标、跟踪进度就好。”
线上独立出版社
至于未来,路意依然立足于“个人”,希望针对个人提供信息服务,提高用户付费的意愿。
,他也希望突出 Zine 本身的社区感,在未来的运营当中,有针对性的突出 Zine 的品牌价值,通过线下活动连接属性相同的人群,成为他们的线上独立出版社,比如可以合集出书等。
路意说,“你用一种工具,就相当于认可了一种文化,Zine 代表着有创作意愿的人群,认可独立出版的文化。”
在电子化、移动化的解构下,内容消费的形式和方式早已改头换面。
延伸阅读
谷歌推出移动新闻阅读器 打开网页速度更快
新闻阅读App“热门话题”深挖内容,与肤浅为敌
Facebook推出移动新闻阅读应用Paper
移动新闻阅读时代呼唤真正的个性化阅读
社交新闻阅读应用Flud计划最高融资800万美元
个性化社交新闻阅读器Retickr融资15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