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背后的马斯洛需求层次
任何一款产品若要深入人心,必要深谙人性。需要区分清楚人类表面需求及潜在需求。只有把握了人性深处的需求,才能让产品植入用户的灵魂深处,欲罢不能。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划分为五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我们对产品背后的需求分析指明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接下来我将产品需求与马斯洛需求层次做一个切合分析。
当前应用产品的类别
从功能上分,产品提供的功能不外乎以下几种工具类、娱乐类、阅读类、社交类等。
工具类如为日常生活提供便捷方便,诸如美食、租房、公交、旅行等应用。
娱乐类如音乐、视频、拍照等日常休闲娱乐,这类应用除了满足基本功能之外,又有不少做了个性化探索,来是的娱乐更加鲜活有趣。如魔漫相机,已经显著超越了简单的拍照,而是将照片已更加幽默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
阅读类如各种媒体、科技博客、新闻客户端、资讯聚合应用(如今日头条,无觅阅读等)
社交类如狼蚁营销,狼蚁网络推广,微博,陌陌,比邻,Linkin ,婚恋交友,面向不同类型的社交。
马斯洛需求层次与产品功能的切合
生理需求即时满足人们生存和生活的日常基础所需,如吃穿住用行等。
像基于美食的大众点评,公交指南的百度公交,提供生活综合服务的58同城,都在点点滴滴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捷。满足生理需求的产品,平时都不温不火,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炒作的话题。
安全需求这类需求如对健康的担心、对贫困的恐惧、对无知的忧心,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在安全感匮乏的,则内心驱动会促使去满足获取安全感的需求。
如因为对贫困的恐惧,则产生理财相关的需求,希望快速的以钱生钱达到富足的目的。因之,各类投资理财软件层出不穷。
社交需求社交包括友情、爱情、亲情等多个层次。或者可以分为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等。两者也可以相互转化。交流和沟通,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尊重需求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都希望展现自己,获得人们认可。信任和认可,这也更多的体现在社交过程之中。每一个人的尊重与被尊重都存在于在社交网络中交流互动之中。所以,尊重需求可以深度暗合在社交需求之中。
自我实现需求
这是最高层级的需求。这一层级,人们对自己的表现或者获取的成绩都已非常满意。一定程度上,炫耀也可以理解为自我实现的外在表现,尽管,可能这个是很主观的。满足此需求的,如将美图秀秀后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或者展示一些可以提升逼格的东东都可以理解为自我实现需求的外在展示。
马斯洛的上述需求层次与产品需求之间,存在如下规律
越靠近底层需求越是刚需
一款应用产品,最核心的是其解决的需求是否是刚需。所谓刚需,乃是刚性需求,即需求是硬性的,是必需的;其对应的是弹性需求,只是在某些场景下才需要,是可选择的,是非必要的。
马斯洛最低层此需求,是生理需求,如生活类的吃穿住用行,即为刚需。其上一层次的安全需求,安全感缺失,也都是普遍存在的。而越往上,则变得越来越不必要,如自我实现,变得可有可无,变得因人而异,变得有选择性,不再是所有人的必须。
越靠近底层需求越工具化
几乎越是底层的东西,越是平淡无奇,使用起来越是不温不火。就像美食、租房、公交应用等。只有在需要的才打开使用,已成为一种工具。而其他基于新鲜感的需求,则在使用高峰时则万人空巷;低谷时,则门可罗雀。的归宿则可能是烟花散尽,不了了之。故基于底层的工具类需求,粘性未必最高,但一定是生存最久的。
越靠近高层需求,则新鲜感驱动越明显
往好了说,新鲜感驱动的东西,比较容易扩散和裂变。你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取巨大的用户基数;往坏了说,这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粘性,用户的留存根本无法保证。很多就好比昙花,一现而亡。这类应用比比皆是。
基于新鲜感的需求形成的产品,未来如何将引来的用户,能够通过其他工具化的基础需求将其留存,才是未来能否持续稳定的生存下去的关键。
总体而言,一个优秀的产品,一定是深谙人性,并且能够持续稳定的产生用户粘性的产品。
好的产品需是小火慢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步调太大,容易扯着蛋。
不管是满足底层需求的工具类产品还是满足自我实现炫耀需求的产品,最本质的都需要结合一定的社交属性,形成强有力的用户粘性。并且基于用户需求的场景化,来满足用户核心本质的需求,才是王道。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