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提高设计方案的几种可行性

平面设计 2021-07-03 15:06www.168986.cn平面设计培训

分享一些关于设计工作的习惯,自己这些年从中间受益很多的以及还在努力养成中的习惯,跟大家一起交流共勉。

此文并不是想说叨那些设计师都有的职业病,比如买产品甚至买书通常因为包装好看,去餐厅吃饭要对菜单品头论足,浏览网站时长决定于网站是否做得漂亮…blabala …只是单纯地选了个让你肯定能点进来的标题,因为其实想说的话题和那本《习惯的力量》有关,听名字大概就知道,是一个很老生长谈得话题,先邹一段官文

一个习惯的养成似乎很难,需要强大的自律精神和意志力,但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可靠的生理学基础的简单方法,它的工作机制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习惯回路。通俗的讲,比如要养成一个早上起床喝一杯温水的习惯,方法需要三步

1. 在心里认同这件事 —— 这是个好习惯,告诉并答应自己每天早上要喝水(暗示)。

2. 简单重复的去做(惯常行为)。

3. 不经意间发现做这件事情真的给自己带来的变化 —— 长期咽炎症状有缓解,不管是心理作用还是真的(奖励)。慢慢发现这是一个不需要坚持,自然的行为,而且不去做就会不得劲,这个习惯回路就形成了。

一,整理做好第一件事儿,就会有第二次机会

1. 文件整理

我们把自己的设计文件在移交下一个流程环节或上传至共享平台(给别人看)之前,一定要将文件夹整理命名并删除空白和隐藏图层(PS中两个隐蔽但超实用的功能)

这项工作看起来没多大必要,却是充分体现设计师专业性的小细节。听到过一个设计师讲述接到一个报价不菲的设计私单,很开心,但做到没有收到一分尾款。我想每一个客户收到这样随意的设计文件时心里都是哇凉哇凉的,真的对这位同行心疼不起来 。

这个悲伤地故事告诉我们,从细节着手重视个人品牌形象整理,这个真能影响到客户对你的作品打分。

2. 灵感库

设计没有捷径,每个细节处理呈现都是作品输出达到一个量级和点滴磨练的积累,灵感也不是无缘无故迸发或纯靠天赋,而是源于日常所见所闻所想,在某一特定时刻的集中表现结果。灵感是很虚幻的呈现,可能没法控制它迸发的时间,但可以通过整理方法刺激提高它的迸发频次。

以上是我的部分灵感库文件夹整理,仅供参考,分组和命名方式完全依照自己的习惯记忆和搜索方式来定,这种做法的两个目的一是在自我脑暴发散联想时,能在脑海里或在自己的灵感库里最快速地找到可参考对象并加以组合(“参考”是“借鉴”和“抄袭”之间的蜜汁分界线),二是让自己持续不断的去阅览更多更新的设计作品。灵感库搜集来源我喜欢Dribble、Behance、pinterest、花瓣、Google的Panda插件) 等,每天刷,大量的阅览,搜集喜欢的需要的,并隔一段时间重新浏览自己的文件夹,做删减工作,删去觉得已经过时了的、烂熟于心的、没用的。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是什么好词,但对设计师来讲,意识先于行动,眼要向高看,即使达不到那个段位执行标准,也要有那个段位的评判水平,对时下流行的设计表现形式有最敏感的认知,习惯成直觉。

3. 思考整理

最近有读一本《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日本鬼才设计师由设计工作引发的整理思考,真的是一种可以一劳永逸影响到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整理法,他将整理分为三个层次空间整理、信息整理、思考整理。从易到难手把手教你整理随身物品 — 整合用户需求信息 — 整理思维、语言至可视化。在他看来,设计都相通,各种跨界设计里,没有什么没法用“整理”二字能解决的问题。

二,B方案备胎用好了也能逆袭

最早有的这个做法是源于对自己A方案的不自信,觉得不能足够压倒性说服客户,多一种方案至少在态度上是能加分的。后来有了这个习惯,发现更多时候B方案比A方案更完善更合理,逼一逼潜力还是有的,就算逼不出更完美的方案,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你可能已经为A方案想好了一百种“忽悠”方法了。

记得初中语文老师有提到(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记得那么久远的事情),写作文在做构思时,不要采用你想到的第一个第二个创意,因为你能一开始就想到的可能大多数人也能想到,再花点心思琢磨出第三甚至第四个来,你的作文会更出彩,想想并不是没有道理。

三,换位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这都不是事儿

不要反感和对抗Reviews与Redesign,这是完善设计和提高水准的最好方式。设计师懂得用理念包装方案是好习惯,但不用刻意执着于理念,因为设计服务大众,尽管大家审美水平各异,但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能认可的才算好作品,所以换位跳出理念包装来站在大众角度看往往能看出问题所在

左图,收到交互同学“配色怪怪的”意见时,我还在坚持说这个配色是符合互补色搭配原理并能突出交互功能的,但当尝试出右图去除多余配色、更简洁明了、达到交互目的处理方式时,我跟交互设计师都神清气爽了,毕竟,“两个真诚的理性人是很容易达成共识的”

四,好奇爱问为什么的孩子运气不会太差

刨根问底 —— 设计工作往往是业务流程末端的职能,我们接到的需求信息经常是经过层层漏斗被筛掉的结果,不问缘由的执行很有可能落地方案跟市场预期背道而驰。接到需求时多问问缘由,“为甚么做这个需求,这个需求用在哪,用来解决什么问题”试着去获得上游、上上游业务层的有效可用信息,不要觉得那些业务背后的逻辑流程跟设计师无关。

触类旁通-设计其实是门杂学,各个行业都有可能与设计有交集,设计灵感也可能来自生活中接触的方方面面,保持探索的好奇心,让设计与生活有更多交融。做产品之前要做的User research,同做编剧创作之前要做的“人设”“背景资料考据”等工作,与设计创作之前的灵感搜集都很相似,设计师如果能利用碎片化时间,有这种习惯去了解一些行业信息、文化根源。涉猎范围可以不仅局限于艺术、设计领域 ,将这种“搜集”工作做在设计之前,会让我们应对不同客户和需求更游刃有余,也为自己职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因为这个世界活久见的事情太多。

五,专注别忘了设计本身

阅读、健身、学一门外语、学一种乐器…把自己想做的十件事或想达成的目标写下来,挑出来几件认为最重要的,然后其他全部扔掉,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它们(巴菲特给自己的飞行员提供的建议)不在那些相对不重要的事情上花费任何时间和注意力,至少在达成那些相对重要的目标之前。

设计工具也是,设计师(平面设计、网页设计、UI设计)能用到的软件很多PS、AI、Sketch、CDR、ID、Affinity….(不同公司出品、功能优略势各异,个人倾向于用矢量、位图两种类型做区分选择)。软件是帮助设计师完成作品的工具,不要反过来被工具束缚,花短暂集中的时间去研究每一个新工具,选择自己觉得用着顺手并高效的工具即可,样样都想用很容易让时间都耗在导来导去换格式、执着于技法而忽略了设计本身的怪圈中。

六,基本功练好基本功,再整花架子

手绘—美术生出身的设计师们,可能很多人都把画画这门手艺撇的一干二净了,捡起来,习惯随手画画,不管画的如何,不求达到专业插画师的水平,至少有草图、鼠绘能力,为设计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回归设计之本—学生时代学过的那些当时觉得枯燥乏味的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美术史,心理学… 偶尔回顾巩固,相信对每个阶段的设计师都新的启发 。

看到天猫今年的双11页面,绚丽时尚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将平面、色彩构成用的淋漓尽致。设计风格是与时俱进紧跟潮流稍纵即逝的,但经典理论会经久不衰,任何时代都能大放异彩。

七,谦逊设计是修行

日本“秋山木工”创立的一套八年育人制度“匠人须知三十条”,讲的都是品行,打造的却是一流的、卓越的技术。见过很多大牛设计师们不论做到什么职位,都依然能保持一线设计的动力,不是工作,更像是习惯,对设计有着虔诚谦逊的匠人心态,活力、能动性,永远觉得还有未知的可能等待去探索…

所以说,找到这样一个懂整理、想的周到、会体谅并好奇、执着、谦逊大方、热爱生活的设计师做对象儿,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强行呼应主题)

引用罗辑思维的一个观点结个尾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一直做,然后等待时间的回报。相信你习惯了的很多有意义的小事会随着时间在增值。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6.cn 狼蚁网络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