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发生在侗族大寨里的互联网+试验:六年能否

网络新闻 2021-07-09 14:17www.168986.cn长沙seo优化

摘要在这个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的小村落里,一场进行了六年的移动互联网实验还在继续,或许很快,这里的沉寂就要被打破。但人们更关心的是,这里曾经经历过的一切究竟会对“互联网+农村”这场大变革产生怎样的影响?6年的实验成果,能否改变未来60年中国农村的未来?

距离贵阳机场300公里的黎平县铜关村,地处深山,公路加山路需要5个小时的车程,交通的不便让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小村庄显得格外沉寂。即便是常在贵阳当地跑“周边短途游”的老司机,听到“铜关村”,也要轻轻摇头,笑说,因为之前很少游客去玩,他们也并不熟悉。

,最近这个深山里的小村庄却热闹异常,在2014年新建成的“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内,迎来了学者、政府、媒体、企业等不同身份的考察者。代代相传的侗族大歌一次次被唱响,原汁原味的典礼现场一次次通过移动互联网传向了世界。

在这个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的小村落里,一场进行了六年的移动互联网实验还在继续,或许很快,这里的沉寂就要被打破。但人们更关心的是,这里曾经经历过的一切究竟会对“互联网+农村”这场大变革产生怎样的影响?6年的实验成果,能否改变未来60年中国农村的未来?

来的不是钱?是移动互联网!

8月19日,太阳下山后,铜关村一扫往日的平静,晚饭过后,全村村民都走出家门,涌向同一个方向。在这个夏日夜晚,一场精心编排的侗族歌会就要在新落成的生态博物馆对外公演,即便是本村村民也是观看这场“城里人”组织的歌会,每个人都充满好奇,感觉兴奋。

演出的带动,让生态博物馆门前的那条普通大街格外热闹,甚至有了些许“商业街”的味道。站在“商业街”街口,中年人吴昌灿坐在板凳上,与看演出相比,他似乎更愿意看来往的人流。在他背后是一幢崭新的二层楼“洋房”,与街上的其他房屋比显得十分特别,结构上看,是侗族的木房,但里面却是砖砌而成。老吴笑着对记者解释说,这样的“复合结构”就是未来商业街上的样板房,不仅住着舒适,外观也保留了铜关村的风土地貌。这里将是他回乡创业的开始。

让这位常年在外打工的中年男人愿意回到家乡创业的现状是走过自家门前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家里种的茶叶也能卖出越来越高的价钱了。尽管,老吴并不能清楚地解释带来这些变化背后真正的原因,但他愿意相信“陈局长”,以及由她带来的这种开放。在村里像老吴这样的中年打工族,已经回流了一半。在外打工的苦,他们是吃够了。

“陈局长”,就是腾讯基金会在铜关村项目的负责人陈圆圆。六年前,她和她的团队因为想拯救濒临消失的“侗族歌会”来到铜关村,却由此发起了一场“移动互联网+农村”的公益实验。

这场实验的推进速度之缓慢超出想象。对封闭的村庄而言,没有钱、没有物质的“扶贫”,从一开始就显得那么“琢磨不透”,甚至“不怀好意”。

据了解,整个黎平县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占90%,村里留下的基本是老人和孩子。在他们的观念中,去大城市打工是唯一出路,赚了钱回家盖房子是最大的成就。而陈圆圆团队带来的“互联网”远不如“直接给钱造房子”来得实在,有的村民甚至认为这根本就是个“幌子”,他们的目的就是来“征地”。

最初给村民开设免费移动互联网培训课程时,课还没上,村民就跑了一大半。为了能让这里的村民用上移动网络和手机,腾讯拉来运营商和手机厂商做硬件赞助,建起基站,送来手机,上培训课的村民,只要培训合格,支付200元的押金就能领到智能手机。结果,第一次上课,10个村民就先跑了5个,剩下的5个交了钱又有2个反悔,剩下3个不会写字的阿姨领了手机。

偏远山村的硬件条件,让互联网难以落地生根。为了给村里开通电商平台做前期预热,项目组想为大家开通微信支付,结果发现即便是去最近的银行办卡,来回也要好几公里……而物流、运输更是一道道难过的关。

从贫困村到移动互联网村

真正打破这个僵局的是用手机实现最基础的需求。村里65岁的老人吴培珊为了能和远在广东打工的小儿子每天用视频聊天,开始主动学习手机的使用,为了省下流量费,她甚至学会了跑到村里小卖部去蹭Wi-Fi。

在这个留守农村,与远方亲人的交流,是另一种刚需。

随着手机和网络在村里的普及,铜关村村委在微信上建了微信群。130户全都进了群,群里有村干部驻守,也有作为“旁观者”的项目组织方。村民在微信群内有了向村官“发牢骚”的机会。一位村民坦言,以前只在家里对老婆发的牢骚,如今可以在微信群上说,而且还真的有用。比如,低保户的审定,从来是村干部说了算,很多村民都觉得规则不公开,其实就是内定,“和村干部选举一样,谁当官那是铁板钉钉的事。”但作为贫困村,谁都需要那2580元的补贴,,村委会就在微信群内公开审核标准和流程。有村民在微信群提出,某低保户家里的孩子大学都毕业了,还在吃低保,显然是不公平的。涉及到的村户有名有姓,村委一核查,这个结也解开了。

微信群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铜关村民主治理的进程,但更重要的是让更多村民对网络产生了信赖以及期待。这对整场试验的推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给女儿织的嫁妆没想到能卖出这么高的价钱。”村里妇女吴定芝一边忙着翻出家里库存的成年旧布,一边则加紧赶制新的产品。这些原本村里妇女没事织着玩的布料因为精致的绣工受到了设计师的肯定,甚至量产成商品,如今生态博物馆客房内摆放的枕套正是出自村里妇女之手。

5600平方米的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内随处可见侗族人的“艺术作品”,博物馆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客房内的粗布枕套、纯棉手工毛巾,甚至床上的装饰布料都带有侗族烙印……通过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村民率先体验到了“卖自家文化”的甜头。

如今,经过专业设计包装的侗族红茶、白茶、雀舌、侗家手工毛巾,都上了微店。这些商品的价格高于市场价,茶礼盒两盒158元,不大的手工毛巾接近40元,销路却很不错,2013年至2014年,累计销售额达150万元。未来,侗族枕套、大米、茶油也将一一上线。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6.cn 狼蚁网络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