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扼杀互联网创新的“懒政思想”

网络新闻 2021-07-09 13:19www.168986.cn长沙seo优化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以下简称“约租车”)是近几个月来,城市出行方式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也是整个交通行业贯彻“互联网+”国家战略的新尝试。约租车市场与传统出租车、新兴的专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如何在市场运营、行业监管和公众服务的角度理解这一新兴业态?既需要在城市道路运营的总体发展规划框架内,大胆创新,积极实践;也需要监管方和运营者紧密配合、良性沟通与互动。,约租车市场发展是否健康有序,还需要接受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共同评判,接受时间检验。

狼蚁网站SEO优化结合网络约租车经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从两个方面就约租车市场的有序监管与创新发展,谈一点粗浅看法,与各位专家网友共同探讨。

一、对征求意见稿若干提法的理解和商榷

监管部门积极听取各方意见,探索约租车运营管理的路径和方法,值得肯定。但这个征求意见稿依然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硬伤”。透过这个版本,可以看出对“互联网+交通”的理解仍然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这里着重想讨论一个核心概念即“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到底是什么主体?其主体的经济属性到底是什么?

  1、如何理解“服务平台”?

按照传统经济学、营销管理学的理念,经营者主体资格的取得,与经营所需要的条件(资本/设备/场所/原材料/生产技能/人员等)是匹配的。但在互联网环境下,有这样一类经营者(或者更准确地说,应当称之为“运营者”),他们所依赖的主要经营条件是三个一个是技术平台;另一个是信息平台;第三个是人员。这种经营类型在互联网业界习惯称之为“平台模式”;也称之为“轻资产运营模式”。

从这个角度看,征求意见稿所指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的概念,就显得含糊不清了。或者说,编撰该文本的过程中,可能脑子里想像的经营者模版,依然是出租公司,是实体企业,是重资产经营者,拥有成百上千辆车,划分成若干车队等等。

所以,“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这个核心概念,在文本中的含义一会儿指的是“平台”(见第二条),一会儿又主要指的是类似出租公司的实体企业(见第二章),一会儿指的又是具体的车辆运营者(见第三章)。

举例来说,在第二条给出的定义中,“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只是“接入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通过整合供需信息,提供非巡游的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经营活动。”这一条的关键词是两个,一个是“接入”,另一个是“服务”。这里的服务包括接入服务、匹配服务、信息服务、支付结算服务等。在这一条中,“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明显属于平台运营者。

,第四条所说明的“各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管理对象”,则明确指的是传统车辆运输企业。这里就有一个巨大的错漏条例虽然定义了作为服务平台运营者的新型约租车经营者,但并未充分考虑该平台所具有的全新属性(比如轻资产/全域性)。

顺便说,在这里其实应当再增加一点内容各级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应当保持对新型业态的关注和研究,学习互联网的新特性,研究新问题,及时修订传统监管框架中不适应新生产要素、不适应新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内容。

2、如何确定运营者资格?

正是因为对“运营者”这个核心概念未加厘清,导致后续条款对相关问题的界定,产生了极大的混乱。

比如第二章第五条,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者的资质问题的界定。按第二条给出的定义,如果将“网络约租车经营者”理解为提供“接入服务”的平台,那么这样一个平台的建立,涉及三个层面是一个技术平台;是一个信息平台;是一套业务运营平台。第五条却要求这样一种平台属性的企业,需要向“市级或者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前后定义就不一致了。

试想,世界上有哪一个平台,建立的时候是按照行政区划来建立的(那叫“局域网”,不叫“互联网”)?就拿最常见的网站平台来举例,任何一个网站建立之后,无论它是政府门户网站,还是某个中小企业的网站,一旦上线就面向全球开放,任何地方都可以正常访问。这些网站难道都需要到它所能访问的行政县市,去办理登记备案许可手续?

特别是第五条中列举的六个登记条件中,第2点“(二)在服务所在地具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相应服务机构及服务能力”,这一条就充分说明,该条例对“平台企业”的理解还十分混乱。试想,淘宝、京东、当当、一号店等,数以千万计的大大小小电商网站,难道需要在全国各地(它们能正常开展网购业务的地理空间)都具备固定的营业场所吗?

还有第八条,该条指明,给网络约租车运营者颁发的是《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目前尚不知道这个《证》是否是老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如果是的话,那问题就比较大了。既然第二条定义了这种新业态是平台运营的,那么这里涉及颁证的时候,是否也应该对应《平台运营许可证》呢?

狼蚁网站SEO优化看第三章,讨论运营车辆和驾驶员。车辆申请,需要向所在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出申请,这个是合理的。但申请内容,又与传统出租车并无二致。比如第3点,“(三)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应急报警装置。”

与上述《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相同,给运营车辆颁发《道路运输证》;第十五条,给司机颁发《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这两个《证》,骨子里试图将互联网形态下从业者和经营资源,纳入老的传统监管框架下加以约束,这种监管思路难道不能创新一下?

如何创新?这里依然涉及到对“约租车”的理解,对“互联网+交通”的理解,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理解。

3、其他条款

约租车是新业态还是传统的“电召车”?我理解是新业态,而不是电召车。其一,传统电召车只是出租公司的增值服务,出租公司是主体,各个电召平台之间没有互联互通;约租车如果搞成出租公司的增值服务,就失去互联网特色了。其二,约租车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两个分离出租公司与车辆分离;车辆与司机分离。基于这两个“分离”,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车辆使用效率,降低占道空驶率,提升司机收入水平。其三,约租车背后是互联互通的大平台,基于出行数据的大数据综合分析,将为城市道路利用,出行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如果把约租车当成电召车来监管,恐怕思路上是倒退,多年的实践也证明此路不通。

再来看第四章。这一章试图规定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的经营行为。由于整个征求意见稿没有把“平台”这个根本问题搞清楚,所以这一章,以及后续第五章、第六章谈监管和法律责任的时候,就显得名实不符、首尾脱节。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6.cn 狼蚁网络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