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变时尚,蓝印花“土布”在抖音直播间被“

网络新闻 2021-07-06 22:32www.168986.cn长沙seo优化

天蓝云白,海蓝浪白……蓝白之色,就像是大自然的本初之色。

南宋匠人们用蓝草,把天和海的颜色印染在棉布上,代代流传,终在明清成为了人间最常见的颜色。蓝印花布制作的襁褓、衣物、被面……从出生到嫁娶到去世,伴随着普通百姓们度过一世的时光,也获得了“衣被天下”的赞誉。

一件蓝印花布,在染色时由绿变蓝、由蓝转青,不断氧化不断颜色加深;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又逐渐磨损褪色,却因沾染生活气息而愈发清美。外国友人曾对吴元新说“蓝印花布是有生命的”。

身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多年来,吴元新辗转21个省份,收集来近5万件蓝印花物件。对着这些千姿百态的蓝印花布,吴元新对艺术大师张仃所说的“清新之气,自由之气,欣欣向荣之气”,更是感受深刻。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蓝印花布的蓝白之色,能在人间重新“活”起来。

土布洋布

吴元新和蓝印花布打了一辈子交道了。

从小开始,奶奶纺纱、母亲织布、父亲染色的画面,就是吴元新记忆里最深的底色。吴元新的家虽在江苏启东城区内,却是保有土地的地道农民。就像课本里典型的“男耕女织”家庭一样,吴元新的长辈们在江南土地上轮种着稻棉,衣食自给。

直到上中学,吴元新才发现,原来城里的孩子穿的都是用“布票”买来的、机器纺织的“洋布”。再看看自己身上的“土布”,少年吴元新突然觉得有些自卑和不好意思。母亲安慰他“这是我们自己织出来的布,我们只要穿得干干净净的,不比他们差。”懵懵懂懂的吴元新也就没有多想。

1976年,吴元新初中毕业时,当地组织了一批原来从事印染的小业主,建立了一个蓝印花布的印染作坊,一边帮老百姓染布,一边做一些出口外贸的产品。

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十六七岁的吴元新觉得自己纺纱、自己织布、自己印染,会是一份“好玩”的工作,于是第一个报名进入了印染作坊。但真正跟制作工艺打起交道来,才发觉每天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是多么枯燥无趣。更何况,在那个重工业更受重视、纺织业正在被机器替代的年代,手工印染实在不是什么让人向往的工作,甚至让吴元新有些“抬不起头”。

吴元新打起了退堂鼓,觉得自己还年轻,不如趁早换一个工作。母亲同他说“条条蛇都是咬人的。”哪个行业都不容易,都要付出,而“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学会了一门手艺,一辈子都能生存。

吴元新把母亲的话听了进去,开始正视这份工作,沉下心学习。“当我真正学下去的时候,感觉有学不完的东西。我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染坊,一个出来的。”

当时有客商来采购,吴元新和同事们穿着的确良“洋布”接待,客商反而穿着他们看不上的“土布”。但那些“土布”做成了衣服,穿在他们身上,怎么显得比“洋布”还时尚?吴元新心底想着“土布”好像也不那么“土”嘛。

一个人的传承

1982年,在单位的支持下,吴元新考入宜兴陶瓷学校美术专业。3年学习中,吴元新没有和陶瓷结缘,反而因为从陶瓷等技艺上借鉴、琢磨蓝印花布的纹样创新,成为图案画得最好的学生。毕业后,吴元新留校教授图案设计,还带动学生们集思广益。他把设计出来的纹样寄回原来的印染厂里,给学生们换取报酬。

1987年,全国第一家旅游工艺品研究所在南通筹建,蓝印花布成为其中一项研究内容。吴元新应聘而归,一头扎在蓝印花布的纹样设计研究中。

早在印染厂工作时,为了满足客商对纹样设计的要求,吴元新就经常走街串巷,或是通过亲朋好友联系,收集民间流传下来的蓝印花布实物,仿制纹样,再重新组合。

有时他听到某地有蓝印花布,赶过去时,却是老人已经过世,生前吃穿用度的物品按照习俗一并都烧去了。次数多了之后,吴元新开始觉得有些不是滋味,一种对蓝印花布的情感和责任感悄然在心底发芽要和时间赛跑,把民间流传着的蓝印花布都“抢”下来。

1996年,研究所被一家鞋帽厂兼并,他从事了10年的蓝印花布研究设计岗位将不复存在,整个南通可能也就剩下二三十位师傅。36岁的吴元新第三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跟着鞋帽厂转行,意味着稳定的“铁饭碗”。36年前在吴元新心中播下的蓝印花布“种子”,已经慢慢长成了一棵大树。反复思量之下,他终究无法放下蓝印花布,选择了最为艰难的一条路带着蓝印花布“下海”。

当年,他的藏品曾被客商借去上海进行展览。受此启发,吴元新耗尽几乎全部家产,在南通一家公园内租下三间房子,办起了自己的“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

白天,他在馆里接待参观游客;晚上,就设计纹样和产品,或者兼职为广告公司干活。每到周末,吴元新就把蓝印花布产品送到上海去交易。为了省钱,他坐晚上出发的轮船,第二天白天到上海,交易完当天就返回。

如此三年,艺术馆终于实现收支平衡,能够“活下去”了。2002年,南通市政府投资在新址上扩建了“蓝印花布博物馆”。2006年,吴元新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活着的蓝印花布

吴元新深知,艺术馆也好、博物馆也好,“从娘胎里就是要创新的”,只有做出现代人能够接受的新产品,才有存活的可能。

吴元新将其称之为“活态传承”只有确确实实被老百姓所使用、在市场中经受住验证,而不是放在博物馆里只供人参观的,才是真正的传承。

他的女儿吴灵姝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在北京上大学时,吴灵姝对回家传承蓝印花布没有一点兴趣,只想留在北京工作。小时候,家里堆满了父亲收集来的蓝印花布,忙的时候甚至顾不上她吃饭。吴灵姝委屈地问“到底我是你女儿,还是蓝印花布是你女儿?”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6.cn 狼蚁网络 版权所有 Power by